顯示具有 理學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理學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涇陽先生顧憲成

◎程子每見人靜坐,便歎其善學;羅豫章教李延平於靜中看喜怒哀樂氣象,至朱子又曰:「只理會得道理明透,自然是靜,不可去討靜坐。」三言皆有至理,需參合之始得。《小心齋劄記》

◎善求士者,德以德用,才以才用,文以文用,無衡尺之限,正謂天下之士有其文者未必有其實,而奇才碩德之士,往往潛乎愿愨無文之中,弗可弗察也。《御覽經史講義》卷二十九引

◎婁江謂先生曰:「近有怪事,知之乎?」先生曰:「何也?」曰:「內閣所是,外論必以為非;內閣所非,外論必以為是。」先生曰:「外間亦有怪事。」婁江曰:「何也?」曰:「外論所是,內閣必以為非;外論所非,內閣必以為是。」相笑而罷。《明儒學案‧東林學案》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勉齋先生黃榦

◎〈復李貫之兵部書〉:祖考之精神雖亡,而吾人所受之精神,即祖考之精神,以吾受祖考之精神,而交於所以為祖考之氣,神氣交感,則洋洋然在其上、在其左右者,蓋有必然而不能無者矣。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桴亭先生陸世儀

◎天下無講學之人,此世道之衰;天下皆講學之人,亦世道之衰。嘉、隆之間,書院徧天下,呼朋引類,動輒千人,附影逐聲,廢時失事,甚有借以行其私者,此所謂處士橫議也。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張載

◎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宋史》

◎吾學既得諸心,乃修其辭命,命辭無失,然後斷事,斷事無失,吾乃沛然。《張子全書‧卷十五》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詢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正蒙‧太和篇》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正蒙‧太和篇》

◎有志於學者 ,都更不論氣質之美惡,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奪志也,惟患學者不能堅勇。──《語錄抄》

◎人未安之又進之,為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節目,不盡材,不顧安,不由誠,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觀可及處然後教之。──《張子全書‧卷十二》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譬之行道者。將之南山,須問道路之出,自若安座,則何嘗有疑。──《理窟學大原》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劉因

◎性無不統,心無不宰,氣無不充,人以是而生,故才無不全矣!其或不全,非才之罪也,學術之差,品節之紊,異端之害惑也。──《靜修文集‧敘學》

◎治六經,必自詩始。──《靜修文集‧敘學》

◎初,許衡之應召也,道過真定,因謂曰:「公一聘而起,無乃速乎?」衡曰:「不如此,則道不行。」及先生不受集賢之命,或問之,乃曰:「不如此,則道不尊。」──《輟耕錄》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曹端

◎勤、勤、勤、勤,不勤難為人上人;苦、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

◎題川月交輝圖
天上一輪映萬川,萬川各有月團圓,有時川竭為平地,依舊一輪月在天。

◎吾輩做事,件件不離一敬字,自無大差失。《語錄》
◎窮理反躬之學,吾輩當時時念之。《錄粹》
◎天理存亡,只在一息之間。《錄粹》
◎生死路頭,惟在順理與從欲。《錄粹》
◎諸大夫能寬一分,則民受一分之賜。《明儒言行錄》
小人之惡清議,猶黃河之礙砥柱也。──黃宗羲《明儒學案‧東林學案》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薛瑄

◎居敬有力則窮理愈精,窮理有得擇居敬愈固。
◎初學時見居敬、窮理為二事,為學之久,則見得居敬時敬以存此理,窮理時敬以察此理,雖若二事,而實則一矣。
◎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讀書錄》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文天祥

◎凡道,各有入處;凡學,各有悟處。程氏以「敬」,張氏以「禮」,示人以從入也。而游於程、張之門者,或得於靜坐,或得於主一,或得於去一矜字,悟之不必同也,凡入皆以悟,凡悟皆可入。──〈題賈端老不忘室〉

◎自古皆有死,義不污腥羶,求仁而得仁,寧怨填溝壑?──《指南錄》〈高沙道中〉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衣帶贊〉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草盧先生吳澄

學者工夫則當於用處著力,凡所應接,皆當主於一,主於一,則此心有主,而暗室屋漏之處,自無非僻。......若先於動處不能養其性,則於靜時豈能存其心哉?《草盧精語》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五峰先生胡宏

《知言》:性定則心宰,心宰則物隨。

南軒先生張栻

《南軒答問》:格,至也。格物者,至極其理也。

《南軒答問》:來書所謂思慮紛擾之患,此最合理會,處其要,末若主一。

《文集‧答周允升書》:近世學者之弊,渺茫臆度,更無講學之功 。其意見只類異端,一超徑詣之說,又出異端之下,非為自誤,亦且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