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滅親
僖公九年
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
僖公二十年
量力而動,其過鲜矣。善敗由己,而由乎人乎哉!
文公五年
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
文公六年
以私害公,非忠也。
襄公二十三年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襄公二十五年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襄公二十五年
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復也。
襄公二十七年
美服不稱,必以惡終。
襄公二十八年
君子有遠慮。小人從邇,飢寒之不恤,誰遑其後?
昭公元年
不義而強,其斃必速。
凡有血氣,皆有爭心,故利不可強,思義為愈。義,利之本也。
昭公十八年
夫學,殖也;不學將落。
昭公二十五年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
昭公二十八年
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茍非德義,則必有禍。
昭公三十一年
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哀公元年
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