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藝復興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種心態,它最大的特色是:個人超乎組織之上。(P.93)
2.古希臘人對理性的力量深信不疑,文藝復興時代的人卻相信意志力的力量無窮。(P.95)
3.佩脫拉克:「有志竟成,連真理也能克服。」(P.95)
4.文藝復興時代最大的特色是個人主義,這也是它的文學作品值得各時代的領袖一讀再讀得主要原因。(P.96)
第六章 喬叟––––人性的觀察家
1.人性極端複雜,過於簡化的領導理論不可能產生效用。(P.99)
2.每個人都像心理學家泰勒(Leona Tyler)所指出的,是「自我的集合體」(collection of selves),在不同的時刻扮演不同的角色。泰勒說,我們就像會隨環境改變膚色的變色龍一樣的善變。(P.107)
3.對人不可有成見,是喬叟最值得學習的一點。硬把活生生的人分類歸檔,會使你錯過一些深藏不露的重要潛力。(P.108)
第七章 卡斯提格里昂尼––––不說教的禮節專家
1.禮貌對事業成功的助益可能比工作效率更重要。(P.111)
2.普隆尼亞士(Polonius):
每個人的話都要聆聽,但自己少開口。
接受所有人建議,但保留自己的判斷。
––––「哈姆雷特」
3.保守的衣著可促使顧客以禮相待。(P.115)
4.卡斯提格里昂尼《廷臣之書》:「處理任何事都應保持輕鬆自然,掩藏刻意努力的痕跡,給人一種所說所作的一切,都毫不費力,甚至想都不去想就完成了的印象。(P.116)」
5.艾略特:「最難達到的美德是謙虛;最不易消除的慾望是自命不凡。」(P.118)
6.卡
斯提格里昂尼《廷臣之書》:「一個人應該表現得比他的階級所要求的更謙虛一點;不要馬上接受加諸他身上的恩惠與榮耀。他應先加以拒絕,藉此暗示他把這些看
得非常崇高,不過仍給賜與者保留進一步強迫他接受的餘地。因為在這種情形之下,他的反抗愈強,頒發賞賜的君王對他的評價就越高。(P.118~P.119)」
7.在事業上,沒有比擁有一位值得信賴的導師更重要的事了。(P.119)
8.「廷臣之書」號稱傳播文藝復興時代價值觀的最重要工具。(P.120)
第八章 馬基維里––––善用權術的君王
1.企業與國家一樣極具政治意味,兩者都以權力的來源與運用為中心,都致力維持組織的秩序與安全。(P.124)
2.馬基維里:「實際的人生本來就和理想相去甚遠,罔顧現實的人只是自取滅亡;一個人凡事以行善為目標,必將失敗無疑,因為世上天性不善的人太多。君王因此也該學習仁政以外的治國之道,視情況需要加以靈活利用,才能確保生存。」(P.125)
3.馬基維里:「為確保新地盤,消滅原來統治的君王便已足夠,但原有的狀況應該力加維持,人民在風俗不變時,會馴服地生活。……首先是消滅統治的家族;其次是不可更動法律或稅政。……」(P.125)
4.一般購併過程中,被購併公司三年之內會解雇六成的資深主管。(P.126)
5.如何對於企業文化截然不同的公司進行購併,馬基維里提供三種處理方法:一、清算收購的公司;二、由最高主管前去新公司坐鎮;三、派忠心幹部組成管理班底前往,保持嚴密控制,並把所有利潤轉回總公司。(P.127)
6.馬基維里:「取得一個慣於在自己的法律下享受自由生活的國家時,有三種保有方法:第一是把它徹底毀滅;第二是親自到那兒駐守;第三是讓它繼續存在原有法律下生存,徵收貢品,並由少數主張與你親善的人士組成政府統治。」(P.127)
7.購併最常犯的錯誤是改變進行得太快。(P.130)
8.馬基維里:「使
人既愛又怕你當然最好。但這兩者很少能合而為一,如果非作抉擇的話,怕比愛有保障得多。因為一般而言,人都忘恩負義、見異思遷、、假冒為善、貪生怕死又貪
得無厭。只要你給他們好處,他們一定追隨你。平時他們會答應為你赴湯蹈火,兩肋插刀;一旦真正有急需,立刻就背叛你。君王若把自己的保障完全建立在他們的
空口白話上,不啻自尋滅亡。沒有高貴偉大的情操作基礎,光靠金錢買友誼,來得固然容易,可是不會長久;災難來臨時,他們就棄你而去。一般人不在乎觸犯他們
所愛的人,卻不敢違抗令他們畏懼的人。」(P.130~P.131)
9.拖延壞消息的心理殺傷力,可能比消息本身更嚴重。(P.131)
10. 事實上,數十年前社會科學加以經指出,成功與不成功的經理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成功者有強大的權力慾望作動機……(P.132)
第九章 莎士比亞––––戲劇心理學家
1.李爾王中有兩點特別值得作為管理的借鏡:(1)退休時必須找一個稱職的繼承人;(2)必須交出權力,讓繼承人真正接班。(P.141)
2.卡內基的墓誌銘:「這裡躺著一個懂得啟用比自己更傑出的的人才的人。」(P.149)
3.直覺也同時賦予個人因應未來的能力,這是成功的領袖不可或缺的特徵。(P.156)
4.首先,你必須放慢腳步,讓事情在腦子裡流通一會兒,不要急於下決定。……其次,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第三,設身處地替別人想想,通常這代表揣摩競爭對手的下一步動作。(P.158)
5.事實上,促使人全力以赴的原動力就是野心,根本毋庸置疑。(P.159)
6.葛達德:「馬克白使我們得知,很多自以為處境安全的人其實是在懸崖邊緣行走。」(P.164)
7.好的領導來自分析與行動之間的平衡。(P.166)
8.野心若能予人分享,就成為創造性的積極力量;但若只圖一己之私,就會為組織帶來重大的危難。(P.168)
第三部 工業時代––––組織的勝利
1.古典時代,人們一心追求個人需求與組織需求的平衡;文藝復興時代,個人權力卻常凌駕既有的制度之上;到了工業時代又是另一副面貌––––個人完全接受組織的控制。(P.170)
2.現代制度對個人行為的塑造、引導與箝制的程度,卻是人類歷史覲見的嚴密。(P.170)
3.愛默生:「制度當道,把人當坐騎驅策。」(P.170)
4.以前重視人際工作的關係,已經被機械化及人員可隨時更換的作法取代。個人變得極不重要––––甚至連當事人本身也自認如此,因為組織之龐大,已超乎他所能控制理解。(P.171)
5.黎斯曼(David Riesman)在「寂寞的群眾」(The Lonely Crowd)一書中分析現代社會與人格時指出,人的價值觀也開始改變:從「內在導向」轉變為「外在導向」。……黎斯曼相信,工業時代在科技方面的進步,已使我們付出昂貴的代價––––人的獨立自主。(P.172~P.173)
6.官僚制度快速發展是自主權喪失的主因。另一個原因則是疏離。(P.174)
7.組織壓倒了個人,服從遂成為最重要的社會道德。(P.174)
第十章 柏克––––保守主義之父
1.最能隨時代變遷調整的組織,也正是內部最穩定的組織。(P.183)
2.柏克:「創新的精神往往是自私與偏狹的產物。……國家的施政要遵循自然的法則,進步永遠不是全部更新,舊東西也永遠不會完全廢除。」(P.183~P.184)
3.柏克認為,改革一方面保護既有體系,一方面改善組織結構。(P.184)
4.在緩慢的運作途中,改變有時根本無法察覺。(P.185)
5.變化較快的公司對於協助職員多認同組織歷史一事,特別感興趣。(P.187)
6.了解組織的歷史,重要性不亞於認清你對未來的期望。組織的改變很少具有真正的突破;最典型的情況是:看來如同革命的大改變,經過仔細分析,往往不過是以往小調整的總和罷了。(P.187)
7.康
特《變遷大師》:「為了規劃一個不同的未來,變遷大師必需身兼歷史學家一職。革新者審視問題,草擬計劃時,不但看得出未來何者可行,同時也對過去有更多的
認識;『過去』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編織成一套故事,使『未來』成為符合組織文化、自然而然由『過去』發展而來的果實。因此設計改革方案時,必須對組織基礎
有充分的了解。」(P.187)
8.亨利福特:有回顧,才有前瞻。(P.188)
第十一章 米爾––––民主式管理的提倡者
1.米爾(於《論自由》中)開宗明義即指出,組織(社會)不該干預個人的權利。(P.195)
2.米爾:人類無分個人或團體,只有出於自衛才有權干預其他個人的行動自由。(P.195)
3.米爾:他們沒有權利替全人類作決定,更沒有權力剝奪別人的判斷機會。(P.195)
4.經理人在認定一個主觀意見「絕對正確」之前,應該先經過辯證與討論的考驗。(P.196)
5.米爾:在歷經各種挑戰都沒有被駁倒後,才能假設它是正確的。……唯有賦予別人反對我們意見的自由,才能真正證明我們判斷的正確性。
人類不光靠經驗,也要透過討論與。經驗來糾正自己的錯誤(P.196~P.197)
6.少了挑戰與討論,正確的意見也會淪為教條,變成只靠迷信維繫的信念。(P.197)
7.米爾:任何引起爭議的題目,真理往往處於兩派對立意見的平衡點上……多半時候,爭論適足以消除乍看似乎言之成理的歧見……對一件事情只知道自己的立場的人,事實上是什麼都不知道。(P.197)
8.米爾指出,參與式管理所以重要,至少有三個理由:
首先,遭受壓抑的意見可能是事實。如果不肯承認這一點,就等於自命永遠不會犯錯。
其次,即使遭到壓抑的意見確實有錯誤,但仍然可能有一部份符合事實……只有在對立意見的衝突之下,才可能使真相更形完整。
第三,就算已經被接受的意見不但符合事實,而且已涵蓋了全部,但如果不經過激烈的辯證,接受它的人可能還是不會了解意見背後的基礎,而對它懷有偏見。(P.198)
9.摩托羅拉副總裁史考特(Walter B. Scott):「大部分經理人以為問題出在員工身上,但事實不然。問題其實是出在習慣獨斷獨行的經理人,在改變為參與式管理時,適應上有困難。」(P.199~P.200)
第十二章 達爾文––––適者生存的代言人
1.把組織分為小部門可鼓勵創新。員工致力求變,各部門競爭激烈。……打散公司其實是把公司重新組合的方法;只有大規模分權才能使企業在日趨複雜的社會中成功。(P.202)
2.人類學家孟特古(Ashley Montagu)說得好:「整部文明史上,或許沒有一本書能像『物種原始』這樣,對世界的思想及行動造成如此立即而持久的影響––––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聖經了。」(P.210)
3.達
爾文的理論建構於三項觀察及從而產生的二大結論。前兩項觀察是所有生物都有呈幾何級數增加的趨勢,但任一物種的數量卻都保持在一定的水瓶;他由此導出的結
論是生存競爭遏阻了集合級數式的膨脹,使各物種總數維持平衡狀態。第三項觀察則為所有的生物都不盡相同,由此產生了他最為人熟知的結論:物競天擇,適者生
存。(P.210)
4.達爾文:在遺傳的原則下,任何通過淘汰的物種,都有繁殖改良後的新品種的傾向。(P.211)
5.現代系統理論之父波爾丁(Kenneth Boulding)也指出:「無分個人、公司、、國家、文明,都遵循同樣的法則;任何組織的歷史都與走向絕種途中物種的數量起落,有驚人的雷同之處。」(P.211)
6.達爾文認為適應環境所作的改變不一定要大,有時只要略作調整即可。(P.212)
7.前通用公司總裁艾斯提斯(Elliot M. Estes):如果用相同的方式做一件事已達十五、二十年之久,光憑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就可以斷言這方式一定錯了。(P.213)
第十三章 梭羅––––簡化藝術的鼓吹家
1.梭羅「不服從論」:除非國家能承認個人是一種更高的獨立力量,否則永遠不會有真正自由與開明的國家出現。(P.222)
2.梭羅「湖賓散記」:唯一的藥方就是儉約,比斯巴達更嚴格的簡化生活,才能提升生存的目標。(P.224)
3.梭羅:一個人不跟同伴保持相同的步伐,可能是因為他聽見的節奏不同。不論他耳中的樂拍多麼不調和或多麼遙遠,就讓他隨著自己的音樂前進吧。(P.225)
第十四章 米勒––––推銷英雄的悲劇作家
1.IBM的羅傑斯描述前老板拉摩特:「他是個極懂得聆聽的人。他有本事在和人交談當中,使對方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總是公開稱讚你,私下才指出你的錯誤。我一直也想努力做到這一點。」(P.230)
2.社會改革家拉斯金(John Raskin):「人要工作得快樂,必須具備三種要素:工作要適合、不可工作過度、必須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P.237)
3.羅傑斯:「我們強迫員工回到學校的環境裡,決不讓員工像威利羅曼那樣與現實脫節。」(P.238)
第十五章 海明威––––權威與影響力的闡釋者
1.他主要依賴的是影響力,而不是正式權力。(P.240)
2.不論採用何種方式,接收一家陷入困境的組織,為了扭轉劣勢,一開始的重點決不可放在「事」(機器、數字、計劃等)上,而應著重「人」的身上––––而且不侷限於職務高的人。沒有專家頭銜的人有時反而能提供新領袖乍看天真,事實上卻極有用的意見,這是練達人情世故、專說老闆想聽的話的經理做不到的。(P.243)
3.在組織嚴密的團體裡,影響力可能比權威發揮更大的作用;但在另一個段落裡,權威卻是團體行動的依據。(P.244)
4.現實生活中,領導者往往會出乎意外的發現,贏得真正權威的方法是把權威交出去,……權威的來源不僅是個人在組織中所擁有的階級與地位而已。社會科學家法蘭奇(John French)與雷文(Bertram Raven)曾發現五種權力的「來源」:獎賞的權力(上級對優異的工作表現給予嘉獎的能力);壓制的權力(處分犯過員工的能力);合法的權力(以經理人的階級或職務為依據);專家的權力(屬於醫生或其他專業人事;對照的權力(由部下模仿上司的慾望中產生)。(P.247)
5.權威與影響力是兩種最重要的領導工具。前者是職務與生俱來的一部分,通常都能訴諸文字,詳細地說明誰該在什麼時候為什麼事像誰提出報告;後者則比較難以掌握,也缺乏一定的法則,這部份的領導數不妨稱之為一種魔法––––它能點石成金。(P.249)
結語
1.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馬區(James G. March):
很多領導術方面的問題,尤其是那些與高層管理有關的問題,也是很多文學作品的中心議題。運用經點作品傳授領導學的好處,在於鼓勵學生探討難題的前因後果。
數據含糊不清、不知何所適從的時後,從哲學的觀點出發,有助於進一步瞭解領導術。默守成規的管理訓練沒有教我們如何處理這種情況。(p.2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