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近代市民社會的理念與現實


商品經濟的邏輯
1.「個人主義」是貫穿這個時代的近代市民社會理念的基本原則。……而且,「個人主義」所反應的不是歐陸市民社會的現實,而是理念,是市民意識。(P.114~P.115
2.初步打破封建社會自我完成、自我封閉的地緣性農業組織集團的地方分立與緊張形式的,是在十四、十五世紀以後迅速發展的商品經濟。(P.115
3.它立足於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的社會化工業生產,生產出來的工業製品以被他人利用和消費為目的。相反地,古代的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原則上由奴隸生產,以市民家庭的自我消費為目的。(P.115
4.…….(商品經濟)由於當時農業突飛猛進而得以存在與發展。把剩餘農產品作為糧食和工業原料不斷地進行商品化,使商人和手工業者得以利用它們和消費它們,這些條件在當時已經產生。(P.115
5.從事商品經濟的都市民眾的思考方式和行為舉止畢竟與農民有所不同。……以都市民眾或工商業者為主體的商品經濟,將儘可能使各地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和普遍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得以形成並且活躍起來,並將因此期待自我發展的實現。(P.116
6.城市民眾的思考方式和行為舉止因而與農民恰城對比。……都 市民眾為了自身的發展,一方面相互之間的依存關係比農民更加密切,規模更大;另一方面,他們互不信任,經常把保護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無暇顧及他人。因 此,商品經濟與傳統的、情緒的、相互融合的人際關係格格不入,內在包含著計算的、契約的、相互競爭的人際關係。在那裡,由於個人的相互競爭,經濟社會潛藏 著無限發展的契機。(P.117
7.立足於不動的土地,與人保持著相互信賴關係的農民中,不會產生清晰的「個人」意識。
8.這就是政治的邏輯。當區域性政治權力置身於對外緊張狀況之中的時候,主觀上為了保持和加強自己的權力,不得不施行某種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因而客觀上促進了構成權力基礎的被支配區域的經濟發展。結果,也就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權力基礎,最後導致自我變質。(P.119
9.中世紀歐洲的城市民眾享有自由身份。賦予自由身份的不是一般城主,而是大諸侯和國王之類的上層政治權力者。……到絕對王政時期,這種關係轉而採取國王向一部分富裕市民賦予貴族身份的形式。(P.120~P.121


資本的人格化
1.一方面,無資產者在當時被商品經濟所大量需要;另一方面,個體的勞動力價值下降,……他們的勞動力被必須被「物化」、被商品化。所以,「人的異化」問題的確是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的特有產物。(P.122
2.初期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思考與勞動的分化、對立,一部分思考者才是完全的人;被強制從事無個性勞動而用不著思考的則是不完全的人。(P.123
3.相形之下,在現代產業社會中,不思考者已經不成其為人了。(P.123


絕望的近代市民
1.十三、十四世紀以後,他們擺脫地方城主的支配,與上層政治權力(王權)結合在一起,扶助王權,擴充自身經濟活動的規模和內容。(P.124
2.他們每個人必須獨立自主地開創新的商品經濟秩序。從他們的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商業習慣,以判例的形式成為不成文的商人法,也成為近代是民法的基礎。(P.124~P.125
3.只要商品經濟徹底立足於工業生產,都市或者市民就不能僅憑自身便足以自我完成。此時此刻,必須配合治安的維持及和平的實現。因此,都市或者市民若擁有自力救濟權,正意味著商品經濟的自我否定。各種暴力必須完全收編在國家之下。(P.126
4.不信賴自身之外的一切,必須獨自一個人面對整個世界,他們這種精神緊張狀態的程度的確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置身在如此現實的社會中,即使是好人,也會為了生存而對自己之外的一切權力保持不信任感,最後不的不變為惡人。(P.127
5.在某種程度上,宗教改革中的市民基督教正是立足於「個人主義」現實精神下的直接表現。(P.127


封建社會與基督教
1.新教運動的歷史與由商品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市民階層抬頭、中央集權、封建社會解體等等,在時期上具有一致性。(P.128
2.與原始基督教會和近代近代新教各教會不同,天主教會只是由神職人員組成的團體。它橫亙在在人與神之間,進行靈魂拯救,神的恩寵透過神職人員舉辦的祕蹟(sacrament,儀式)而惠及普通人。在這一點上,與僅僅依靠信仰,一心一意向神禱告就可以得救的新教主義有所不同。此外,中世紀的西歐還有一個特徵,即沒有宗教改革以後出現的那些形形色色的教會,而只有一個唯一的教會––––羅馬天主教會。(P.128
3.從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的確是西歐基督教史、天主教會史、教皇史上輝煌燦爛的時代。(P128
4.拉丁語的教皇一詞,已經從六世紀末的國瑞大教皇時代開始用於稱呼羅馬教皇,但它本來指的是一般神職人員。宣布把它作為羅馬主教(教宗)專用稱呼的是國瑞七世(一0七三年)。禁止神職的買賣和神職人員私自結婚,實現教權從俗權獨立的,也是從國瑞七世開始。(P.129
5.作為天主教基礎地緣性組織單位的教區(小教區,、祭司區)系統,十一世紀末期以來遍佈西歐。教區往往與地緣性的農業組織集團(農村共同體)重疊。在那裡,村中建立教堂,設置祭司,主持對村人的司牧和教化。(P.129
6.盛行參觀各地的聖蹟和修道院,去據說是基督墳墓所在地的耶路薩冷朝拜,也是十一世紀以後的事情。(P.130
7.自軍東征也發生在十一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後半期之間。(P.130
8.基督教著名的兩大建築樣式––––羅馬式建築和歌德式建築,分別在十一至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達到藝術的巔峰。(P.130
9.直接孕育近代科學的,正是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10.      使信仰與理性在立場上根本對立,不排除合理性就無法成立的宗教,勢必沒有能力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大宗教。(P.131
11.      根據法國中世紀史家魯歇爾(Achille Luchaire 1846~1908)的推斷,當時實際上盛行對聖體遺物的崇拜。……沒有聖體遺物的教堂,一般來說沒有意義。教會主事者設立教堂的時候,最辛苦也最操心的事情,就是如何得到或者捏造聖體遺物。(P.132~P.133
12.      當 時農民的信仰既是對聖體遺物之類具象而可見的東西的實物崇拜。所以,他們的信仰雖然由於教會主事者的布教努力而採取了基督教的形式,帶他們的宗教情感實質 上在多大程度上脫離了古代日耳曼的多神教信仰卻還有疑問。此外,不管教會的禁令,他們仍然保留著自古以來農業社會的自然物崇拜。(P.133
13.      不過,在這裡,不能忽視基督教在形成農村共同體的社會倫理方面所發揮的重大作用。田地的耕作、放牧、播種、收穫等等的開始和終止日、年貢納入日等等,常常與基督教的宗教節日一致。……這樣一來,基督教在維持農業習慣和地緣性農業組織集團的運作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功能。(P.134
14.      儘管發生了教宗國瑞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之間的神職敘任權之爭,但是教宗能夠行使敘任權的,只限於高位神職者的主教。任命村中祭司的則是城主。祭司在星期日佈道的時候,要傳達城主的命令和意志,負有城主村落行政的部分責任。(P.134


封建貴族與「和平主義」
1.貴族與農民所處的狀況在某一點上有決定性的差異。……它只能依靠自己的軍事力量來捍衛自己和自己的領地。置身於地域之間恆常的政治緊張狀態之中,為了生存,他必需採取這樣的態度:對自己以外的一切貴族徹底地不信任。(P.135
2.為了緩和緊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立封建主從關係。……這種關係實即軍事同盟關係,它形成於以城主為代表的獨立地緣性權力組織體之間,以相互安全保障為內容。(P.136
3.還有一種避免貴族之間永恆戰爭狀態的辦法,即政策結婚。(P.137
4.封建貴族畢竟是人單勢孤,既沒又確實有效的組織,也沒有確實有效的連帶關係,他們置身於只能相信自己實力的緊張狀態中,因此熱切期盼有切實致力於謀求和平、實現和平的理論出現。能夠適應這一時代要求的,是基督教。(P.137
5.因為貴族都懷有對人的不信任感,所以,這裡的「和平主義」不能以人性為基礎和依據,它只好求助於超越人類而且能夠相互自我認同的一神教的神。……這個神與其說存在於各個貴族的心中,不如說是外在的神,在某種意義上還充當現實國際和平的口號和旗幟。那今天的話來說,它相當於「民主主義」、「人類愛」之類誰都絕對沒有異議的共同信念,可以用來把本國的政治行動和軍事行動塗上國際社會公認正當的色彩。(P.138
6.這 裡的一神教因此立足於必需以清醒的個人和孤立意識面對世界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上。換言之,它也可以說是基於沒有任何組織的個人原理之上的政治行動與社 會活動的方式之一。只要宗教具有普遍性,政治社會的理想與宗教就將難分難解地合流在一起。在做為一神教的基督教背後,存在著個人必須希求「個人主義」的政 治社會背景。
因此在基督教裡常常飄蕩著血腥味。(P.139


近代社會與基督教
1.在 這裡,神、基督教作為市民建立在苦難的現實中生存下去的惟一根據,作為生存與活動的信條,作為個人的精神支柱,而被內化,被純化;而且同時被各別化,被大 眾化。真正訴諸每個人信仰決心的基督教,到此時才誕生。不是在封建社會,而是在封建社會的解體過程中,隨著市民階層的抬頭和成長,西歐才真正邁入「信仰的 時代」。那是宗教改革的時代。(P.143
2.天主教教義把神職人員團體教會作為救贖設施,安置在神與人之間;相形之下,新教教義則斷然把救贖僅僅看作取決於個人意志的事情。(P.144


搜捕女巫
1.盛行大肆搜捕女巫然後處以火刑的時期,實際上並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是在中世紀,而是盛行於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之間,恰好與宗教改革的時間一致。(P.147
2.米什萊(Jules Michelet 1798~1874)《女巫》:「請注意,在特定的時代,只因為發明了『女巫』這麼一個詞彙,由憎惡而成為憎惡對象的人,不論是誰都難逃殺身之禍。女人的嫉妒,男人的貪欲,他們的確都找到了理想的武器。哪個女人有錢?……女巫。––––哪個女人漂亮?……女巫。」(P.148
3.搜捕女巫的時代正是市民真正信奉基督教的時代。(P.149
4.宗教戰爭的表象背後也必定隱藏著社會和政治的衝突。(P.149


人支配與物支配的嚴格區別
1.給近代市民帶來絕望的孤獨感和生存的不安與緊張感的,是商品經濟活動中場所(國家)與主體(市民個人)的分離。(P.150
2.當時國家分裂為異質的工業化商品經濟與農業經濟兩大方面,分別以城市與農村、中央與地方的形式,壁壘分明地對立著。(P.150
3.馬克思、恩格思《德意志意識形態》:「物質的勞動與精神的勞動之間,最大的分工是城市與農村的分離。」(P.150
4.農業經濟秩序既然受到土壤和氣候以及其他因地而異的各種自然條件的影響,那它就只是自我封閉的秩序,所以習慣法的分立也就很自然。立足於工業生產,能夠人為地、技術地製造出來的商品經濟秩序,為了自身的發展,卻往往需要統一的法律,以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影響力。(P.152
5.對國民的身體、生命和財產,為政者不得恣意侵犯,它們都受到法律的保護,這是英國式「法的支配」。歐陸各國的「依法支配」則意味著,行政官僚利用法律來支配國民。(P.152


私人所有權的理念
1.商品經濟愈是不發達,財產就愈是以土地為中心。(P.155
2.假如一小撮工商業階層試圖透過革命的方式把自己的經濟社會強行創造出來,那麼,此時必須著手的第一要務是,把物支配權從農業經濟秩序的規範之下解放出來,納入新的工業商品經濟秩序之中,使人支配權與物支配權、公與私實現一體化。(P.156
3.法國革命初期,一七八九年八月二十六日制憲會議所採納的「人以及公民的權利宣言」(人權宣言)……它的最終條款如下:
     第十七條:所有權是一項不可侵犯的權利,所以,如果不是在許多人卻認為合法的公共需要有明確要求的情形下,而且如果沒有事前的正當補償條件,那就不能剝奪。
  在這裡,私人所有權被確立起來,領主權和領主的上級所有權受到否定。「人權宣言」的確是「舊制度的死亡證書」……。(P.157
4.以私人所有權為核心的近代市民法,以及立足於這個基礎之上的個人自治的經濟原則,不是近代商品經濟社會現實的反映,而是必須置身於農業經濟秩序占壓倒性優勢的現實之中的近代市民和工商業階層的理念。(P.158
5.綜上所述,「個人主義」是以達成產業社會為目標的市民理想,僅僅在從農業社會到產業社會的過渡時期可以充當市民的理論根據。此後,產業社會一旦形成,它就立刻隨之失去生命。不然的話,市民本身將會成為相互依存度愈來愈大的商品經濟秩序的否定力量。(P.159


低谷的近代
1.一八0四年公佈的法國民法典又名拿破崙法典,它的的確確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是第一部統一的近代成文民法典。(P.160
2.商品經濟社會和都市化愈是向前發展,家庭就愈是從社會的前面往後退,退向「個別化」(重視隱私)。社會的人為的法規漸漸難以進入家庭。(P.160~P.161
3.黑格爾……他深刻洞察到,近代市民的「個人主義」不是市民在商品經濟活動中的主張,而是為了市民經濟活動的展開而應該遵循的新的商品經濟原理。(P.164
4.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在市民社會,個人的目的內在於自身,其他的一切對他來說沒有意義。可是每個人如果不與其他人發生關聯,他就無法圓滿地達到他本人的各個目的。」(P.164


英國並非「近代化」的典範
1.毛織品的工業生產一旦開始,就加速了農村的都市化。(P.167
2.在資本主義、議會制、地方自治等所有這些方面,英國都沒有成為後進國家的典範。(P.170


市民革命與現代

末章    現代工業組織集團的理論與課題
計劃經濟的出現
1.經過大恐慌,包括國家和社會在內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存在方式如今煥然一新,它拋棄了過去的私人性格,取得公共的、社會的性格,並且在全國的社會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P.178
2.英國政治學者卡爾(Edward Hallett Carr 1892~1982)說道:「無計劃、無統治的十九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在除了美國之外的其他任何國家裡,都於一九三三年消失了……」《新社會》(P.178
3.曼海姆(Karl Mannheim 1893~1947):「現代人的不安……並非產生於太多的新奇事物,他們已經習慣了各種怪異的事實。他在精神上的動搖,不如說是起因於必須以異常的快速,變更關於『預期範圍』的種種原理。」(P.179


法西斯與大眾社會
1.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與美國的新政政策一樣,在根本上都是從與現代社會相通的根源產生的。(P.184


現代的組織與自由
1.可以預料,兩種經濟體制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事實上相互接近,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罷,都只是高度產業社會中某種方法差異的反映(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 新產業國家》(P.185
2.無 產階級隨著產業的高度發展,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被第二次產業(工業生產)所拋棄。不過另一方面,在可能發展到如此高度的、複雜的生產和交換技術體系中,也 不在允許資本家之類特定的個人繼續進行獨占性的管理和控制了,那時,所有人都勢必分享各自組織中的專門技術,分擔思考和運用專門知識的工作。(P.187
3.一直到大眾的思考力確為社會所需要的客觀條件形成之後,大眾社會才會開始出現。(P.187
4.在此後的產業社會裡,一切人都在某種意義上被「機關化」。在今天的大企業中,資產階級也好,無產階級也罷,都已不復存在。(P.188
5.現代人必須關心的不是資本家之類特定的個人,而是經濟上人與人之間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也就是我們置身其中的組織的存在方式。(P.188
6.對 近代市民來說,世界老是與他對立著,並且凌駕其上。相形之下,現代人透過組織,可以把世界納入自己的掌握之中。另一方面,那些無法進入組織的個人,至少在 第二次產業裡,不能不感受到深刻的孤立感以及被社會疏遠的感覺。組織與組織之間,計劃與放任之間,已經沒有任何的選擇餘地。有的只是好的組織與壞的組織、 好的計劃與壞的計劃之間的選擇。(P.189
7.只有在每個人都成為思考與專門技術的所有者,成為他人難以替代的真正個性化而且富有人情味的情況下,現代工業集團才能進行自身的再生產,才能使自己得到強勁的發展動力。(P.189
8.對於未來的個人來說,個性的正是組織的,而組織的也正是個性的。(P.190
9.我們今天必須抗爭的對象不是社會強制力,而是壓抑自由個性的社會強制力的某種表現方式,以及造成這種狀況的組織自身的不完整性。(P.1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