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發現台灣



––––––––––––––––––––––––––––––––––––––––––余英時
1.東晉和南宋的兩次所謂「南渡」便對中國人口從北向南遷徙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2.經濟史的背景則可分為消極和積極兩方面。消極方面,中國大陸的土地利用在十二世紀以達到了極限,而人口的壓力則在不斷加重。因此福建和廣東沿海的人開始向海外謀生,有的經商,有的開墾。積極方面,海外貿易的巨大利潤不但吸引一般人,而且也史許多豪門巨室趨之若騖。
3.中國官方在崇禎中更曾有計劃地運送大批福建饑民到台灣開墾耕地,由於收成非常好,消息傳回福建之後,「漳、泉之人赴之如歸市。」(見徐鼐《小腆紀年附考》卷二十)
4.文化和經濟的力量是比較長久而深刻的,而政治的力量則是比較短暫而浮面的。
海洋中國的尖端––––台灣––––––––––––––––––––––殷允芃
前言發現台灣––––––––––––––––––––––––––––殷允芃
1.一百一十七年前(一八七四年),日軍發兵三千六百,由三菱財團提供艦隊,自恆春北邊偷襲登陸。……牡丹社事件,刺激了清朝積極建設台灣。
2.日軍侵犯台灣事件,也刺激了清廷積極推動「同治中興」,建海軍、設北洋艦隊、買艦、築炮。
3.全中國第一條由國人主導修建的運客鐵路,是在台灣完成。一八八九年,蒸汽機車「騰雲一號」驕傲的奔馳於大稻埕與松山之間。第一條鐵路隧道是聯接八堵、基隆間的獅球嶺隧道。
4.全中國最早架設電報的地區就在台灣。
5.一八八八年,台北街頭突放光明。劉銘傳在台北興建了全中國第一個國人自辦的電力公司。
6.他建立了西式學堂,除了經史之外,另加英文、數學。並規劃推行台灣第一次的土地改革和賦稅改革。


婆娑之洋水蒼蒼(一六二0~一八四0)–––––––– 
荷據】安平‧追想起
1.西元一六二一年,夏末秋初季節,今日雲林和嘉義縣交界的海上陸續駛來十三艘小船,二十六個人經過八天八夜海上風浪已經疲憊不堪的中國人(顏思齊、鄭芝龍等)),踉踉蹌蹌地在北港溪口登岸。
台灣漢人的三百多年歷史,就從這一天正式開始。(P.4
2.一六二0年代正是明朝末年的天啟年間,受到鄭和下西洋,開通南洋航線的影響,十五世紀開始,閩粵沿海的人民大量向南洋移民。(P.6
3.一六二二年,鄭芝龍等人登陸台灣後的第二年,荷蘭軍官雷爾生率艦七艘,在澎湖媽公(馬公)港登陸,……一六二四年,在新任福建巡撫南居益的強硬政策下,澎湖海軍以增援至一萬人,戰艦兩百艘。荷軍則總數才八百五十人,其中還有一百一十人未成年。……兩軍相持不下,最後明軍使用「海禁」,封鎖斷絕荷人的糧食和水源,荷軍終於在風櫃城頭豎起白旗,分乘十三艘船艦,橫渡海峽,往台灣來,在當時叫做「大員」或「台灣」的台南安平登岸。(P.8~P.9
4.荷軍登陸的安平,那時只是一個名叫「台灣嶼」的小小沙洲,……往東隔著一道清清淺淺的內海便是台灣本島。(P.10
5.荷軍登岸後,船長宋克在安平建城堡,取名奧倫治(Orange),後來改名熱蘭遮(Zeelandia),就是現在的安平古堡。經過三百年的海沙堆積,這沙洲早已與本島連成一片,再難想像當年獨立海中的景致了。(P.10
6.荷蘭人登陸台灣以後,就在安平對岸鹿耳門港附近另一個叫做北線尾的沙洲建立商館,大興土木,為往來的中國、日本商人提供居住、談生意的場所。其中最重要的建築是普洛文蒂亞城,就是現在的赤崁樓。……赤崁樓也和安平古堡一樣,難覓當年「背山面海」、「潮水直達樓下」的痕跡了。(P.11
7.一六二四年,西班牙人便不甘落後地尾隨而至,他們從已經占領八十四年之久的菲律賓群島沿台灣東岸北上,佔領淡水、雞籠、蛤仔難(宜蘭)一帶,再那裡建了好幾座城,用西班牙文命名。今天這些名字大都不傳,唯獨「聖地牙哥」,轉音成「三貂角」留存下來。(P.11
8.台灣形成割據的局面:台南附近是荷蘭人,東北海岸有西班牙人,嘉義、雲林一帶是鄭芝龍等漢人。中部(以台中大甲為中心)還有一個原住民的王國,是鬆散而形態原始的部落聯盟。其他原住民部落則散居各處。(P.11
9.第一個有系統統治台灣的政權是荷蘭人,而且是以公司企業體的形態,作荷蘭王室的代理人,殖民台灣。這政權的全名叫做「全荷蘭特設東印度公司」(P.12
10.      鄭芝龍採取了與荷蘭人合作共存的態度……荷蘭人的文件裡,以他的乳名「一官」稱呼他。(P.12
11.      三十六年後他的兒子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主要的理由便是:「台灣原是我父親練兵的地方。」(P.13
12.      鄭芝龍的目標在大陸。一六二六年,他進攻金門、廈門、廣東,軍隊頗有紀律,很得民心。連他的對手福建總兵俞咨皋都說他「禮賢而下士,劫富而濟貧」,形容他的手下偶然上岸買賣討水時,「閭閻市里,牽羊載酒,承匡束帛,唯恐後也」,海盜成了王師。(P.13
13.      他把南海當成他打下的天下,海上往來的每艘商船都要向他繳納保護費,每年每艘金額三千兩銀子(清末一個普通縣份全年經費也不過一萬六千兩)。……政府等於拱手把海關稅權讓給他,站在禁止對外貿易的立場,這些走私的稅全本來就不存在。(P.14
14.      荷蘭人看出海上強人「一官」才是台灣海峽的實際控制者,馬上與他簽訂通商互惠條約。海上商旅這時很安全,因為有鄭芝龍的武裝船隊保護。正當東北烽火連天的此刻,南方的海洋經濟則極為繁榮。(P.15
15.      正當鄭芝龍「貴震於七閩」的時候,福建年年凶荒、飢民遍野。巡撫熊文燦來向他徵詢意見,……他用官家的船隻,載運了好幾萬貧困的農民去台灣墾荒。在他心目中,台灣是他的地盤。(P.16~P.17
16.      西 方殖民主義往往「一手舉劍,一手拿聖經」,葡萄牙人在回答「為什麼前來亞洲」這問題時,便說是「為了取得胡椒和解救靈魂」。荷蘭東印度公司也配屬傳教士 (往往由士兵轉任),傳揚他們信仰的喀爾文派基督教。傳教士尾隨軍隊進入原住民各社,是帶有武力威脅的宗教使者;又設立學校,教原著民羅馬拼音法,是兼任 教師;有些傳教士還擔任司法官和行政助理,在原住民社會無所不管。(P.18
17.      (荷 蘭東印度)公司提供土地、農具、資金、種子,幾十個漢人農民為一結,集體開墾,推出一人為小結首,幾十個小結首中再推出一人為大結首,向公司負責,很像公 司裡的經理、課長、職員等編制,共同為公司生產,公司另有人負責運銷。所有從事農耕的漢人,都成了公司人事網的一部分。(P.19
18.      以農業來說,台灣的氣候、土壤適合種甘蔗,而由甘蔗提煉的砂糖又是日本和波斯都很需要的商品,於是公司大規模推廣種植。……荷蘭東印度公司可算是台灣糖業公司的前身。(P.19
19.      另外,鹿皮更是荷據時期台灣的特產。(P.20
20.      台灣所有的產品都是外銷導向,因為荷蘭人急於把生產所得換成可以攜帶回國的銀兩,這使得產品都成商品,資金流通迅速。(P.20
21.      荷蘭東印度公司又利用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位於經濟封閉的中國之外海),全力發揮它轉口功能,成為中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貨物的集散中心。十七世紀中期的台灣,已經像是一個小而靈活的經濟體,轉口貿易發達。(P.20
22.      公司純粹出於私利的經營,無意中把台灣脫離中國歷史的軌道,提前三百年加入西方體系。台灣史研究者吳僑生因此說,荷蘭人入據台灣的一六二四年,是台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P.21
23.      荷治時代造成最重大的影響是,台灣三百年前就有機會初步顯示出以出口為導向的商品經濟雛形,與中國大陸強調自給自足的小濃經濟截然不同。(P.21


羈絆中國的腳步
1.亞當Ÿ史密斯《國富論》(一七七六年):「現在看來,中國長久以來便處在停滯狀態。」(P.22
2.從很多方面看來,朱元璋真可算是早期的共產主義者,致力於把中國變成一個「平均」的社會。(P.25

明鄭】鄭成功的生根與落地
1.台 灣是中國的門戶,但日本人對台灣早已垂涎,他們自認來台時間至少不比中國海盜晚。一六0二年(明萬曆三十年)十月,一批倭寇被明朝大將戚繼光追剿,便逃往 台灣,劫掠島上原住民和漢人,騷擾了三個月,才又被明軍趕走。七年以後(一六0九),德川家康手下的商人有馬晴信正式率兵來台,一方面想招撫原著民向日本 進貢;一方面調查台灣的港灣和物產,但被原住民趕走。(P.28
2.再過七年,德川家康右派長崎官員率十三艘大船來佔領台灣,其中十二艘在琉球海面就被颱風吹走,唯一開到台灣的船上的士兵也被原住民殺光。(P.28
3.明太祖之所以在立國之初便實行「海禁」,不許人民出海,也不許與外人交易,原因之一便是為了防賭「倭患」。(P.28
4.日本的鎖國與中國的海禁表面相似,實質大不相同。明史專家黃仁宇分析:從經濟層面來說,明朝的海禁是為了遏止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過於迅速,怕與廣大內地的貧窮差異太大,會引起政治上的不穩定,因而削足適履,強求齊頭點平等。……日本的鎖國則是一種有選擇的管制,規定只准荷蘭船和唐傳來貿易,貿易點也僅限於長崎,……日本學者信夫清三郎明確指出:鎖國政策是幕府為了攬權而採取的壟斷貿易與情報的手段,並不是真把日本封鎖起來。(P.31
5.一六四二年(崇禎十五年),荷蘭人北攻雞籠,七天之後西班牙人投降。(P.31
6.一六四五年,……二十三歲的鄭成功從烈嶼起兵,舉起「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的旗幟。(P.36
7.讀書人出身的鄭成功,比他父親更擅長組織與商業管理。他成立祕密商團組織,在內陸的,稱為「山五商」,分金、木、水、火、土五個商行,以杭州為中心,搜購中國絲綢、瓷器、珍玩等,運到廈門,交給「海五商」販運出海。(P.38
8.海五商運輸瓷器,更有獨一無二的包裝方式。首先,瓷器裝箱同時,在間隔中灑上一定份量的綠豆和水。一星期後開船,綠豆已根芽交錯,將瓷器牢牢纏住,不怕顛簸、擠破、易碎。船行中,航海人員更有綠豆芽可以佐餐。(P.38~P.39
9.海五商分為仁、義、禮、智、信五個商行。(P.39
10.      這家大商社結合商業與政治的力量,而且深知資訊蒐集的重要,五商也兼做情報機構。(P.39
11.      五 商做情報,一是用老法子:花錢買,所以郁永河說鄭成功「交通內地,遍買人心」;另一種方法更高明:五商的子弟參加科考,當上舉人、生員,與地方官員往來應 酬,談笑杯觥間得到消息。商人的身份本身就是很好的掩護,他們交遊廣闊,遍及各階層,中國商人做生意素來就是要交結官府、打通關節,打探、傳遞訊息又可以 利用進貨、出貨等名義。鄭成功把一個原本純屬民間的網路化為政治勢力所用,而且是有系統、有意識地妥善運用。(P.40
12.      那時鄭成功完全控制了中國海上航行權。……後來一個海商向清政府供述說:「彼時船出海外,非得國姓票必不能行。」(P.40
13.      清 世祖順治皇帝為了阻絕沿海居民與鄭氏的往來,發出一道比「海禁」更保守,更不顧惜民生的命令:遷界。北起山東,南到廣東,所有沿海居民一律向內地撤遷三十 華里(十八公里)。遷藉以福建執行得最為徹底,閩邊一千八百二十里海岸線,後退三十里築牆,過牆一步便遭打死;不肯搬遷的便燒掉他的房子。(P.43


納入中國版圖】鄭氏王朝的飄零
1.開萬古得未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沈葆楨輓鄭成功聯(P.47
2.一直到清軍攻佔台灣,來台視查的清朝官員還看到台灣的學生勤讀詩書,連原住民兒童也書聲琅琅。(P.48
3.從一六六一年鄭成功入台到一六八三年鄭克塽降清,這二十一年裡,台灣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英國人即稱鄭經為「台灣國王」)。(P.48
4.台灣鄭氏的敗亡,仔細分析主要是內部原因,而不是外來壓力。鄭成功時,「王即是法律」,治國與治軍靠的是倫理道德與領袖魅力,繼承者沒有他的威望,便難以統治。(P.50
5.鄭經嗣位後,還扣押有意擁戴鄭襲的財政大臣(戶官)鄭泰,結果鄭泰自殺,他的家族、部屬全部降清。
這件事牽連極大,因為鄭泰一家掌管五商,他們降清之後,五商的組織便破壞了。又因為內爭,暴露出爭權奪利的本質,這一支隊伍不再是「仁義之師」,……三年之內,降清的文武官員近四千人,正規軍四萬多人,船艦九百多艘,差不多是鄭方四分之一的力量。(P.51
6.施琅在澎湖打敗鄭方主將劉國軒,還沒準備繼續東進台灣,年幼的鄭克塽已經慌張害怕,自動送上降書了。(P.52
7.鄭氏降清後……第二年(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在中俄衝突中,鄭家軍奉命參戰,在雅克薩打敗當時的陸上強國俄羅斯帝國,滿清才得以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清廷對外的唯一平等條約。(P.53~P.54
8.追根究底,鄭氏之敗,非戰之罪,而是政治不修,經濟破產的結果。不過有一項與軍事有關的不利因素,那是情報網的此消彼長。(P.54
9.一六八四年四月台灣府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鳳山、諸羅三縣。台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P.55


渡海】勸君切莫過台灣
1.清初對於移民限制甚嚴。一六八四年台灣設縣後頒令:
一、欲渡台灣者,先給原籍地方照單,經分巡台廈兵備道稽查,依台灣海防同知審驗批准;潛渡者嚴處。
二、渡台者不准攜家帶眷;業經渡台者,亦不得招致。
三、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台。(這是康熙採納施琅的意見而作的決策,一般甚為施琅是痛惡粵民熱心協助鄭氏,而藉故懲罰。)(P.57~P.58
2.從一六八三年到一七八0年,一百年間估計增加了七、八十萬。(P.60
3.這些新移民到達之後,多半做佃農或幫工,但是也有一種有錢人,依來就向政府申請開闢大片土地,招徠貧窮的移民共同開墾,這種人當時叫做「墾首」。(P.60
4.一六九0代(康熙三十年代),修撰的「台灣府志」和一七一七年修撰的「諸羅縣志」都描寫當時台灣人生活奢蘼的場面:「人無貴賤,必華美其衣冠,色取極艷者。靴襪恥以布,履用錦,稍弊即棄之。下而肩輿隸卒,褲皆紗帛。」(P.63
5.「台灣錢淹腳目」、「台灣好趁吃」這兩句流傳至今的諺語,就是那時候出現的。(P.63
6.台灣原本沒有牛,荷蘭時代為發展農耕,從大陸和印度進口牛,以後牛車竟成了台灣主要的交通工具。(P.64


為什麼叫「台灣」
1.台灣原本是台南安平的原著民部落名稱。初到安平的漢人向原住民探問:「這是什麼地方?」原住民回答:「Taywan」。所以漢人有的說是「大員」,有的譯成「台員」,有的叫它「台灣」。沙洲安平就被稱為「台灣嶼」。荷蘭人也稱安平港為「台窩灣」。(P.65
2.一六八四年,清廷納台灣入中國版圖,康熙皇帝定名為「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廈門道。「台灣」一詞正式成為全島的名稱。(P.65
3.「台灣通史」作者連橫則說,「埋冤」其實就是閩南語「台灣」的初譯。(P.66


最早的台灣人
1.一部台灣移民史,就是漢人與先住民衝突與融合的過程紀錄。漢民族從強烈的自我中心出發,把所有「非我族類」的民族統稱為「番」,只有漢民族才可稱為「人」。(P.67
2.德國學者魏斯(Albrecht Wirth)認為,台灣的先住民可分為北部群與南部群。「北部群為輾轉經由大陸而來的印度支那人種,亦稱後印度人,以泰雅族為主,分成許多支族。」而南部族群是來自菲律賓的馬來人種,隨著黑潮北上漂流到台灣。(P.67
3.日本學者則將台灣先住民分為泰雅、賽夏、布農、曹、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九族,居住平地漢化較深的另稱平埔族。(P.67
4.漢民族與原住民的交往可追溯到西元七世紀的隋朝。(P.68
5.明鄭時代以來,漢人因婦女奇缺,便有不少人娶原住民女子為妻,結果造成原住民男子無妻可娶,人口大減,有滅種之虞。因此一七三七年(乾隆二年),清政府明令漢民「不得與番人結親,為者離異」,還要打一百大板。(P.68
6.原住民劃分為「熟番」(又稱「平埔番」)、「歸化生番」和「生番」三大類,是從清朝開始。劃分的標準是依對政府服從的程度而定。(P.68
7.到清代晚期,平埔族已與漢人幾無分別。(P.69


海禁與械鬥】羅漢腳渡悲歌
1.舊移民沒有家眷的不能留,新移民有家眷的又不准攜帶。台灣要到一六四八年,才有第一個中國婦女來……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全台灣漢人已有二十六萬,,除府城內的一些舊移民有女眷之外,出得城去,往南往北幾百個村莊只見壯丁,女性不上千人,是古今中外少見的現象。(P.72
2.清初禁止婦女來台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巨大而又深遠。一七九二年南投縣丞翟灝評論說:「台灣土地浮鬆,人心善動,動者水性也。」(P.72
3.最能代表這浮動狀態的,是台灣人口結構中的另一特色––––游民,俗稱「羅漢腳」。十八世紀的地方志記載:「台灣一種無田宅無妻子、不士不農、不工不賈、不負載道路,俗指謂羅漢腳;嫖賭摸竊、械鬥樹旗,靡所不為。曷言乎羅漢腳也?謂其單身游食四方,隨處結黨;且衫褲不全,赤腳終生也。」(P.72~P.73
4.據估計,從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初,游民佔台灣全人口比例高達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總數約在十三萬到五十七萬之間。他們助長了台灣社會的暴戾之氣,但是他們本身的處境及下場往往更為悲慘。(P.73
5.今日台灣社會愛拼鬥的性格,往往可以在清代的台灣社會中找到根源。(P.74
6.據 統計,清朝治理台灣的二百一十二年間,地方官壓不下來而必須向上級呈報的重大民變有四十多次。所以當時的人形容台灣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有幾 次,如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的朱一貴事件和一七八八年(乾隆五十一年)的林爽文事件,民變領袖都曾在極短期間內控制全台,清廷從大陸源源派兵渡海鎮 壓,才終於平息。(P.76
7.不同祖籍的人分別聚眾,互相械鬥,一直是清朝時期台灣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習性在閩南及廣東原來就有。(P.77
8.清政府重視籍貫,規定人民不准「隔省流寓」,科舉制度規定各省有固定名額,考生限在本籍地報考等,因此各省人民都有強烈的籍貫意識。(P.77
9.台 灣閩粵械鬥的正式開端是一七二一年的朱一貴事件。這次事件原本是閩粵移民合力抗清,後來閩籍的朱一貴和粵籍的杜君英反目,杜君英率手下粵人數萬離去,從此 雙方互相爭鬥,常常忘了主要敵人是誰。等到清廷派遣福建南澳總兵藍廷珍率軍在安平登陸,一些原本參與起事的客家村莊更改樹大清旗幟,主動為清軍平服朱一貴 黨。閩、粵嫌隙因此加深,以後粵籍的客家人便經常在民變中擔任「義民」,一方面保護族群的利益,一方面趁機向閩人報復。(P.78
10.      閩粵械鬥主要發生在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到光以後便大致消失了。但同由閩南而來的漳、泉人之間的械鬥繼之日盛。(P.79
11.      學者分析,台灣要到一八六0年前後,才由移墾社會轉型為定居社會。在此之前的漫漫兩百年間,台灣島上的居民並沒也「台灣意識」,他們自認是廣東人或福建人,是泉州人或漳州人,甚至是安溪人或漳浦人。(P.80
12.      遷移,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改善生活狀況,沒有與土地認同,表示他們隨時打算回祖居地去,在台灣是短期居留、權宜之計。對於自然資源運用也易生掠奪心理,較少愛護之情。(P.80
13.      台灣史學者李國祁、藍淵  都指出,在十八、十九世紀的台灣,「移墾的特殊環境中,團民結眾的領導能力、精湛的武藝與任俠精神,以及經營農商事業的優越能力,成為個人上升流動的重要條件。」(P.81
14.      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一百多年間,是台灣人口增長的高潮期。……很多今天所謂「本省人」的祖先,是在這段期間移入台灣的。(P.83
15.      施琅的家族在泉州府晉江縣人丁好生興旺,一七八四年(乾隆四十九年),清政府公告晉江縣以蚶江口為渡台的固定港口,對岸的港口則是鹿港,天氣好的話,二十個小時就可以到鹿港。(P.84



北美與台灣––––移民社會的迥異道路
1.顏 思齊、鄭芝龍等人登陸北港的前一年(一六二0年),載運英國移民的「五月花號」在北美普列茅斯港靠岸。荷蘭人佔領安平的一六二四年,另一群荷蘭人也開始在 北美哈德遜河口的曼哈頓定居,命名為「新阿姆斯特丹」。鄭成功收復台灣、病逝台南之後兩年(一六六四年),英國人趕走曼哈頓島上的荷蘭人,改地名為「紐 約」。(P.86
2.中國文化的底層逝對人的崇拜,那一位領袖受人敬仰,慢慢就會神化,形成一個完美的標準,好讓大家有所遵循,這就是「人治」的起源。(P.88
3.而在基督教的觀念裡,人有「原罪」,不可能完美,必然要犯錯,因此需要受神的約束,遵守神制定的規章、戒律,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假設。(P.88


西方的衝擊】徘徊在改造邊緣
1.著名學者俞正  對於西洋人認為「知識在腦不在心」表示不可思議,他猜想西洋人「為人窮攻極巧」,所以心竅不開的緣故。……魏源更荒謬,他說天主教信徒信教之時一定要先吞下一枚藥丸,藥丸下肚後會在人體內化成一個活生生的聖母,雙手抱著信徒的心,此人便始終不會改宗。(P.103

德川體制––––預備起改造的能力
1.據學者黃仁宇的研究,中國由封建改為郡縣,由地方分權變為中央集權,是基於抵抗北方民族侵略和防治黃河水患的實際需要逐漸形成。地理的因素使得這個廣土眾民的國家反而不能像東瀛小國日本,從分裂的內部產生制衡、競爭的力量。(P.109

文士與武士
1.中國長期停滯不前,也與知識分子的重文輕武,重理論輕實際有關。(P.113
2.江戶晚期,階級泯沒,武士進入工商界的人數增加。日本工商界因此具備了一種令外國人瞠目不解的勤奮、奉獻精神,協助締造了明治以來的「日本奇蹟」。(P.115

荒陌新徑‧現代化(一八四0~一八九五)–––––––––林昭武/周慧青
【鴉片戰爭】門戶洞開的聲音
1.鴉片,這個開啟戰端的禍首,相傳最早吸食的地方是在台灣。根據許多研究台灣史的專家,如林衡道的說法,最早佔領台灣的荷蘭人,本身就種鴉片販賣牟利,又因為台灣早期地多瘴癘,民間謠傳只要抽了鴉片就可以預防疾病,因此抽的人越來越多。(P.145
2.大陸的中國人開始吸食鴉片,據估計是在嘉慶年間一八二0年左右。……到了道光年間,鴉片的進口數量已經嚴重影響到中國財政。(P.145
3.費正清在「中國的現代化」一書中指出,在道光上任的第十年以後,每年白銀流出的金額等於清廷中央政府收入的一半。有段時期甚至達到國家收入的八0%。中國經濟因而面臨危機。(P.146
4.白銀大量流出的結果,使得白銀與民間使用銅錢的價格出現極大差距。銅錢貶值使得民間的稅賦遽增三倍,民變層出不窮。(P.146
5.燒鴉片的工程相當浩大。廣東的官員挖了三條大溝,動用五百個苦力,六十個官員,燒了二十三天才銷毀。(P.148
6.一八四0年六月底,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第二年(一八四一年)七月,戰火波及台灣。英艦紐布達號第一次進攻雞籠,砲火猛攻二沙灣,清軍還炮應戰,英艦中彈逃離,觸礁擱淺,二0四名印度兵被俘。九月英軍再次炮擊雞籠,又被擊退。戰爭第三年的六月,英軍又來攻大安港,還是敗走。(P.149
7.一八四二年……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P.149
8.面對中國經濟最不利的一項是「關稅協定」,進口稅固定在五%, 等於喪失了關稅自主權。尤其是海關總稅務司都由英國人擔任,給予外國人減免關稅的弊害逐漸顯著。而且,英國商人只要繳納一次關稅後,在中國境內就無須再繳 稅,而中國人在自己國內則必須繳兩重或三重的稅金,結果是只有輸入被保護,輸出受妨害,中國人的產業無法公平競爭。(P.150
9.鴉片戰爭對整個中國,甚至亞洲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往後的一百年中,亞洲各地門戶被迫陸續打開。(P.151
10.      馬克斯:「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祕密棺木裡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P.152)」


台灣開港】商品經濟的第一次風光
1.經過一百多年的開墾,台灣早期以聚落為主的移墾社會,到一八六0年代,已經發展成為以城鎮為主,具備宗族組織的農業社會形態。(P.155~P.156
2.一八六0年對台灣是個分水嶺。這一年台灣的淡水以及安平在天津條約中,首次開放對外貿易,雞籠、打狗也陸續開放。(P.158
3.從重商主義立場分析,如果外貿大量出超是一個國家經濟繁榮及近代化的標誌之一,台灣在十九世紀後半個世紀中,似乎最有機會成為東亞地區中,最快現代化的地區之一。(P.161
4.一八六五年多德(英國)來台北收購樟腦及販賣鴉片,發現北部山地適合種茶,便展開了台灣茶葉最黃金的開發歷史。……台茶步上出口迅速成長的時期。到了一八七八年,茶葉以佔北部出口總值的九0%。(P.164~P.165
5.在人造樟腦出現以前,據估計台灣出產的樟腦佔世界樟腦總產量的七0~八0%,是最早的台灣第一。當時另一項世界第一世澎湖海域的珊瑚場。其中一種「莫莫」珊瑚,據估計也佔了世界總量的九0%(P.165
6.錢財到了外國人和富商手中,許多基層的勞工,並沒有因茶業興盛而改善生活……吸食鴉片的習慣是當時一般民眾無法提高生活水準的重要原因之一。(P.167~P.168
7.李祖基:「台灣對外貿易的第一天開始,鴉片便以合法進口貨的面目出現在海關貿易的統計表上。」(P.168
8.英國領事館一八八0年報告中如此記載:「台灣鴉片的食用量,平均還超過大陸。吸食的人,主要是下層的勞動者,許多是買不起好鴉片的貧窮者……」(P.168
9.據統計,從開港始,台灣每年的進口品總值中,鴉片佔的比例平均高達九0%以上。(P.168
10.      研究台灣近代史的馬孟若教授指出,清代台灣中下農家,四四%的收入花費在飲食上,三七%花在拜拜、應酬、冠昏喪祭等禮儀上,教育只佔了0.%。(P.169
11.      台灣無法從貿易繁榮獲得利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外商洋行利用控制金融的方式,牢牢扼住台灣的出口貿易。……後來日本治理台灣期間,商社也用金融手段,控制了整個糖業的生產及運銷。(P.169~P.170
12.      台灣開港把台灣的經濟一度帶上新的高潮,但由於當時缺乏便利的交通建設,讓台灣經濟錯失進一步發展的機會。(P.170~P.171
13.      以牛當交通工具普及到連「武官都騎牛」。(P.171
14.      交通聯絡不便的結果也造成這時期台灣經濟的另一項特色,即據點式的獨立發展,以及各地間存在極大的差異。台大歷史系教授吳密察分析,在日本據台以前,台灣的經濟形態,基本上是以各個貿易港口為市場,各個港口又以腹地做為貿易的吞吐地。(P.171
15.      台灣的經濟因開港而繁榮,也因港口淤塞而漸漸褪色。……先是台南安平大港,在一八八五年全部淤塞;接著號稱台灣中部咽喉的鹿港,在清咸豐年間因為上游的濁水溪洪水氾濫,鹿港溪口淤塞,十九世紀初七百噸大船可以往返自如,甚至鹿港人都可以在街上看到船隻直接駛入鹿港街口停泊的景象不再重現。(P.173
16.      淡 水港淤塞,除了河道淤沙外,根據研究台灣史的陳冠學的說法,另外有些因素是人為對環境的破壞。第一是中國的戎克船,每次進港,就把壓艙物亂扔棄在港內;第 二是淡水河上游森林濫伐,以及基隆河毫無節制的淘金熱;最致命的一擊是,一八八四年法軍侵略雞籠想要奪取煤礦的戰役中,劉銘傳為了阻止法軍登陸,在淡水河 口沈沒了二十艘載滿石頭的大小船隻。(P.173


牡丹社事件的歷史伏筆】從此中日關係易位
1.一八七四年,是改變中日關係史的一年。……一八七四年五月,西鄉從道率兵三千六百名,分乘八艘軍船和運輸船開往台灣海峽,由恆春北邊的社寮登陸,逆四重溪而上,攻陷石門,圍攻牡丹社,燒燬部落,迫降高山族。(P.177~P.180
2.(李鴻章)他的具體建議是改良軍備,建造鐵甲船,設立海軍;並撥海關洋稅,興利開礦;改良科舉考試制度,另開洋務一科取士,沿海省份設立洋學校。(P.182
3.為防衛台南府城的安全,首先聘請法國工程師在安平設計建造的一座安放西洋巨炮的堡壘。完工後,他親自在城門內外分別題字「萬流砥柱」與「億載金城」。(P.183
4.建恆春城(P.184
5.為了長治久安,他(沈葆楨)積極展開「開山撫番」的工作,把政教建設擴展到東部後山,也就是今天的台東。(P.184
6.沈葆楨認識到交通建設的重要,三條聯絡台灣東部重要的道路陸續開闢。福建提督羅大春開建蘇澳、花蓮間的險阻山路,這是今天蘇花公路的前身。在台灣南部,同知袁聞柝則負責開闢了由赤山到卑南的一段路,這是今天南迴公路的濫觴。
最為艱鉅的一段工程要推由總兵吳光亮修建的橫斷中央山脈道路,起自竹山,終到花蓮玉里,這就是著名的八通關古道,現在的新中橫公路大致也是沿這條古道修築。(P.184
7.一八七五年二月,台灣正式全部開放,中國人終於可以自由移民台灣,開墾土地。
沈葆楨分別在廈門、汕頭、香港設立招墾局,來台灣的人可得到船票、種子、房屋搭蓋費擊一年半的口糧,又可分到水田、旱田各一甲。每十人分得耕牛四頭、農具四副,而且三年後才開始徵收租賦。(P.185
8.沈葆楨剛到台灣時,軍政文教中心都在南部。當時台灣的行政區域為台灣一府,管轄台灣(台南一帶)、鳳山、嘉義、彰化四縣和淡水、噶瑪蘭(宜蘭)兩廳。
為了方便治理台灣各地,沈葆楨擴散行政轄區,改淡水廳為新竹縣,噶瑪蘭廳為宜蘭縣,在艋舺增設淡水縣,都歸新設的台北府管轄。從此,台灣的發展重心開始逐漸北移。(P.185

中法戰爭】鐵路開出台灣新紀元
1.一八八五年台灣建省,成為中國第二十個行省,五十歲的劉銘傳因為中法戰役保台有功,被派為第一任台灣巡撫。(P.192
2.……在台灣的現代化建設中最重要的硬體建設是鐵路。……劉銘傳看清鐵路的重要性,又得到主政的醇親王奕  ,以及李鴻章的支持,遂在一八八七年著手動工,建設中國第一條官辦且客運的鐵路。(P.193……第一段從大稻埕稻松山的鐵路在兩年後完工通車,第一個行駛的火車頭叫「騰雲一號」,德國製造,原來行駛於上海––吳淞之間。……台北到基隆之間的鐵路也順利在一八九一年完工通車,兩年後延伸到新竹。(P.192~P.194
3.這條鐵路在當時最大的用途,除了國防上方便軍隊及糧餉運輸外,新竹地區生產的茶葉可以經由鐵路,從基隆港直接運輸到國外,不必透過廈門轉運。(P.194~P.195
4.全中國最早架設電報的地區就在台灣。一八七七年,兼管台灣的福建巡撫丁日昌已經開了台南府城到安平和旗後兩條線的電報……劉銘傳接任後,電報線路繼續拓展,先是基隆、淡水到台北之間的電報開工完成,工程浩大的台北經淡水到海峽對岸福州的電報線也在短短兩個月內通訊完成。……(P.195
5.劉銘傳……參考中國海關郵政的例子,在台北設立台灣郵政總局……(P.195
6.當時最新奇的事物,要屬設立電燈。……美國記者德微臣記載當時的情形說:「台北街上裝了電燈,這大概是全清國採用電燈的開始。」(P.196
7.台北的西學堂,除了中國的經史文字,另外加上英、法、德文、史地、測算、數學。按照劉銘傳的計劃,希望由台灣本地培育出一批人才,日後台灣建設中需要的機器製造或開鐵路、煤礦,都能夠自己做。(P.197
8.另一個重大的改革則是丈田清賦。
這次丈田清賦,從規模、效果、意義上而言,可以說是台灣史上一次重大的制度改革,就性質而言甚至可以稱為台灣史上第一次賦稅改革。
9.接任的邵友濂是個保守求和的官員,他把劉銘傳大部分的建設事業都廢除,台灣的現代化努力因此曇花一現。(P.199


劉銘傳––––台灣現代化之父
1.郭廷以:「百年以來,中國朝野上下的有心人莫不以『近代化』––––自強相尚,『才氣無雙』的劉銘傳雖只是其中之一,但了解最深,持之最堅,赴之最力,成績最著,很少可與相比。他的表現即在台灣。」(P.200
2.他是第一位建議在在大陸自己修造鐵路的人,認為鐵路是一切新政的起點,可惜未被採納。因此後來他來台主政,第一件是就是造鐵路。(P.201
3.劉銘傳也是清代少數知日的名將,他在台灣努力建設,使台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日本再度對台有野心。(P.201


台灣企業家族的開端
1.台灣在荷蘭、明鄭時期,是大陸貨物的集散中心,以及對大陸、日本及南洋各地貿易的樞紐。當時台灣的貿易是以「轉口」為主,到了一八六0年台灣開港以後,台灣的貿易成為本身的產物茶、糖、樟腦的出口為主。(P.203
2.當時台灣南北有兩大巨商,北部是李春生,……南部則是高雄陳家的陳中和。……霧峰林家及板橋林家都是在這段時期,由地主家族轉為產業家族。(P.204
3.美國聖地牙哥社會學教授韓格理發現:「(中國的)富商及其後代,特別是富商的下一代,總是想離開商人階級,他們將經商所得到的財富,用來購土地,甚至功名。他們最滿足的事情是,穿著儒者的服飾,蓄留著長指甲,最後成為非生產性的仕紳。」(P.206
4.中 國人這種一生追求功名、地位的熱切,與科舉有密切關係。科舉制度對商業經濟活動的最大影響,是科舉設定了中國社會中「名望」與「地位」的標準。官方認為知 識分子代表的士是四民之首,而商人居末。如此一來,整個科舉制度便引導著有能力的人一生努力的方向。工商企業發展本身並不被視為終身努力以赴的目標。(P.206~P.207
5.東 京經濟大學的劉進慶指出,台灣商人經濟個性的長處是很活,「只求賺錢,不問方法,什麼方法都可以用」。但最大的癥結是「沒有根」,不談國家經濟,一下子就 跳到國際經濟面,結果使得「個人很強,國家整體卻沒有力量」。美國麻省理工管理學院院長梭羅,對現今的台灣經濟發展形態也提出了類似的批評。(P.207

下冊
【甲午戰爭】這一戰割開台灣兩岸
1.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國力消長的一個轉捩點。(P.238
2.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孫中山赴檀香山,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創立興中會,開始了革命事業。(P.239~P.240
3.(嚴復)連續發表四篇轟動一時的文章:「論世變之亟」、「原強」、「闢韓」和「救亡決論」,開始步向他以思想做起工作的路程。(P.240
4.甲午戰爭時大清帝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體系已近崩潰邊緣,北洋海軍被殲滅時,南洋艦隊卻宣布中立,拒不赴援。(P.240


馬關條約】春帆樓一紙‧五十年心酸
1.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上午十點,中、日雙方在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P.247
2.這份條約全文共十一條,是中國所有不平等條約中最嚴酷的。其中第二款寫著:「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及澎湖列島,永遠歸屬日本。」(P.247


同治‧明治維新的比較】決定中日前途的現代化競賽
1.鴉片戰爭對中國提出的警告,首先是軍事及科技的落後。(P.252
2.對洋人船堅砲利的親身經歷,促使李鴻章日後成為清朝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P.256
3.一八六四年,長達十四年、禍及十八省的太平天國之亂中迷被敉平。這場浩劫拒估計至少死了兩千萬人口,當時號稱天堂的杭州,居民由八十餘萬減至數萬;江西數百里「不聞雞犬聲,惟見餓民殭斃於道。」(P.256
4.一八六二年,北京設立同文館,是同治中興的第一里程碑,第二、三年上海及廣州也設立類似的語言學校。(P.262~P.263
5.當時日本的教育制度大體是金字塔型的,而每級教育都有每級教育的目的。
最底層是六年義務國民教育,目的是要培養一個視字的國民,能勝任建設一個現代國家的各項基本義務,例如服兵役、工廠生產或農耕作業等。
再上一層有三種形態學校:一種是為男孩設計的五年中等教育;另一種為家境較好的女孩設立的歌集中學;第三種則是各種技術學校,專門訓練較低層次的技藝。
第三層是三年的高級中學及高級技術專科學校。最上一層則是專們培養社會菁英的政府大學校。
這套教育模式,後來成為許多為開發國家學習的對象。
再明治維新以後的幾十年中,受過良好教育的日本人,一批一批走入軍隊、工廠、公司、政府,成為日本的支柱。(P.267
6.清朝(發展現代企業)採取「官督商辦」的方式……這種官督商辦的企業,「既不是政府官營,也不是現代式的民營,實際上,是中國傳統制度下產生的一種混合體,在這裡,官人及商人可以共同謀利。」(P.272
7.日本明治維新一開始就改革兵制,實施徵兵制,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而中國一直要到國民政府遷台後,一九五五年徵兵制才真正落實,整整晚了八十年。(P.273
8.從 事後眼光看同治中興的失敗,一個清楚的輪廓呼之欲出,那就是,把注意力錯誤第級中在軍械的製造發展上,反而忽略了國家力量中更重要、更敏感的問題,例如整 體人民的教育水準、科技的專門知識以及組織制度等等。結果,在軍械製造部門得不到其他部門資源的支持下,改革當然失敗。(P.273
9.梁啟超:「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P.274

明治維新的關鍵––––岩倉考察團
1.對日本而言,岩倉考察團最大的收穫是,政府內部成員取得了共識:贊成進行穩健而溫和的改革。(P.280

日本文明之父––––福澤諭吉
1.福澤諭吉:「人無天生貴賤貧富之別,惟勤修學問,洞悉物事者為貴人、為富人,無學問者成貧人、成下人矣。」(P.283

「自助論」改變了日本
1.一八五九年山繆‧斯邁爾出版「自助論」。……自助的精神不但是一切個人成就的基礎,也是國家富強的真正泉源。(P.286

中日維新成敗分界––––徹底學習與皮毛改革–––––––––––––––蔣中正
1.中國和日本禍福殊途的理由之一,是兩國領導人的認識不同。……除了領導人的認識之外,還有三個因素影響中日領國維新的成敗:第一,日本民族為純一民族。……第二,日本的維新自強自始對於政治、經濟、財政、軍事、交通以及科學發展等,即有通盤整套的計劃,腳踏實地,貫徹始終的來做。……中國維新變法的重大缺失,乃在於沒有認識「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之重要。……第三,是日本的自立自強精神。(P.292~P.294
2.一八九六年﹝慈禧﹞特派李鴻章訪俄,簽訂了「中俄密約」,讓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得以橫貫於中國東北地區,東北從此即成為俄國侵略中國的根據地。(P.297)

莎喲哪啦‧殖民地(一八九五~一九四五)–––––––––––––––––李 瑟,/周慧青
日軍禁城】割地前的最後抗爭
1.    梁啟超日後曾為文:「中國之有『群眾的政治運動』,實自此始。」(指公車上書一事) (P.319)
3.歷史常會出現令人錯愕之感的演變,兩百年前一部分中國東南沿海人民隨鄭成功「反清復明」來到台灣,卻不料子孫們會在這時,擎舉「永清」年號,遙奉清朝,以示不忘祖國。(P.320)
4.(日軍)原本預定從淡水登陸,但遭遇岸上砲擊,就改到澳底,殺光僅四百兵士的防備,繼續攻打瑞芳,準備從背後進攻基隆。(P.322)
5.辜顯榮引導軍隊,六月七日清晨,快速走到北城門下……日軍於是進城(台北)……辜顯榮後來受日本人信賴,三十歲到東京受勳,三十一歲就做台北保良總局長,一九三0年代還被選派為日本貴族院議員。同時也得到日方所給的鹽和樟腦等專賣的經濟特權,奠定辜家富裕的基礎。(P.324)
6.康寧祥認為先前台灣助民想反抗倭人統治的「漢人意識」,再日軍進城這段想辦法自求生存時,有一些人已模模糊糊開始轉變為「台灣人意識」。(P.325)
7.在諸多武裝抗日隊伍中,以曾經出征越南聞名的黑旗將軍劉永福,最受人民推舉。(P.327)
8.分析民間的抗日失敗,除了武器不足,並且缺乏戰略與戰術,更受限於地域觀念,組織鬆散始終未能行程全島連線陣營,只有各地頻傳孤軍起義,旋即被滅。(P.328)

日治初期】殖民深根‧南進基地
1.台灣很早就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據點之一。……陳少白來台灣查看被割讓後的局勢,而與當時台北知識青年楊心如等人晤面,在大稻埕成立興中會台灣分會,這是繼香港分會後,第二個分支機構。(P.332)
2.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次又一次的巨額賠款,貿易又因鴉片輸入而大量入超,使得國家財富枯竭,農村殘破。再加上外國傳洋教,教中國人不再祭拜祖先。失去土地、生計日艱的中國農民直覺的認定,「洋鬼子」就是他們災難的來源。於是他們便開始攻擊、傷害外國人。(P.333-335)
3.當八國聯軍從天津向北京挺進的途中,俄國突然出動大軍向中國東北發動大規模入侵,攫取了面積一百一十餘萬公里的中國領土。(P.335)
4.整體而言,日本治台的第一階段(一八九六~一九0),除了對反抗軍外,對一般人民是採取安撫的手段,對於台灣人民原有的風俗習慣不加干涉。同時,全面展開各種社會基礎建設,為日後日本殖民政府奠下深厚基礎。(P.338)
台灣總督府當時進行的一項最重大的基礎事業,是對台灣平原地區進行一次精密的土地測量,進而推動了全面性的土地改革。(P.339)
5.配合土地登錄制度,日本殖民政府也導入了近代的土地所有權觀念,由政府保障土地的私有權,這是中國人社會「首次有一個政府以法令保障人民財產所有權,」台大專研台灣史的吳密察教授指出:「這可說是台灣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第一步。」(P.341)
6.自一八九九年起興建縱貫台灣西部平原的鐵路,完成了劉銘傳未完成的心願,使台灣整個西半部連為一體,形成一個物資的流通圈。……又在縱貫鐵路南北兩端各建高雄、基隆兩大港,成為台灣產品輸出的門戶。(P.341)
7.後藤新平從日本請了一百多位醫生來台,形成公醫制度,沿襲至今成為各地衛生所。(P.342)
8.日據實從沒聽說利用職位「揩油」這種字眼。(P.344)
9.除施行高壓、打罵剽悍,警察大多負責盡職,是塑造威嚴另一大原因。(P.345)
10.      動用政府力量扶植日本企業在台灣的努力,全力驅逐外商勢力,為日本政府在台灣前十年的主要經濟政策。(P.347)

中國落後的理由-------------------------------------------------孫中山
上世紀台銀就已國際化----------------------------------------許遠東
1.臺灣銀行當時有幾個主要任務:第一是對台灣經濟的發展提供適當的金融服務。……另外一些基本建設,如縱貫公路、縱貫鐵路、高雄港、基隆港等建設,也都是臺灣銀行提供的融資,所以台銀對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有相當大的貢獻。……第二個是幣制的改革,採用金本位制,並發行台幣(臺灣銀行券),根日圓分開,但幣值一樣。另一個主要任務,是做為日本向中國華南地區以及對東南亞經濟發展的金融據點,對日本在華南或東南亞經商的企業提供各種金融服務。(P.351-352)
2.日據時的臺灣銀行相當國際化,在成立的第二年,就設立海外分行。……比現在的台銀還國際化。(P.352)
【日據第二階段】苦澀的甘蔗.
1.日本打敗俄國,成了中國青年崇拜學習的對象,一時中國留日學生大增。(P.355)
2.當時日本也成為中國反對份子的聚集地。(P.356)
3.蔣中正認為陽明學「知行合一」、「即知即行」正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根本支柱:「對於道德、知識和文化,第一步苦心孤詣以求了解;第二步篤實踐履以求其實現,毫不因循遲疑、敷衍懈怠。」(P.358)
4.製糖業是日本企業最重要的投資產業。(P.359)
5.為了扶植糖業,台灣農民大多數被警察押著強制廉價出售土地,不肯賣地的人就被毆打、拘留。種下後來農民運動的種子。(P.360)
6.這種大量廉價收購土地以供日本企業使用的政策,造成日據時代社會漸漸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土地集中於官方、日本企業,以及台灣的大、中型地主;反而原來只能尋找無主田耕作的農民,更失去土地依附,貧困加深。(P.361)
7.一九二0、三0年代,台灣以粗具工商社會雛形,公司家數已由一八九八年的三家,變為八百多家;資本額由一千多萬日圓,變為六億。(P.362)
8.日本政府在台的鴉片專賣政策,最令人詬病。伊藤博文在馬關條約談判上曾對李鴻章信誓旦旦:日本統治台灣後,弊使台灣鴉片禁斷。但日本治台第二年﹝一八九七年﹞認可鴉片吸食者共五萬五千人,到一九00年,便已追加到十七萬人。日本當局甚至在今天台北南門附近設立鴉片專賣製造工廠,佔地幾千畝。(P.362)
9.殖民政府規定,台灣人成立公司,必須有日本人參與股份,並控經營權。(P.363)
10.      平地的土地調查整理完畢,同時又為了便於「理番」,一九一0年後,殖民者又花了十六年時間調查林野,整理官有林地。依據林野調查的結果,規定凡是「未有所有權狀以資證明所有權的土地,或無其他確證之山林原野,一概視為官有地。」結果九成以上的台灣山林被查定為官有地,而且這些官有地一概被撥給日本資本家,並立法保護。(P.364-365)
11.      總督以強制手段要求原住民徹底改變生活方式,並強行逼使原住民對日本認同。因此原住民與殖民政府的衝突一直不斷。(P.366)
12.      一九三0年十月的霧社事件就是其中最嚴重的一件。(P.367)

日據第三階段】收回自由‧教導自律
1.希望一次就能全盤解決,馬上就能見效的「功利」心理,似乎是多數中國知識份子的通病,所以見到一個自認比較好的主張就想全盤照搬到中國。(P.372)
2.中國動盪的根源在於軍閥割據。(P.375)
3.一九二0年代前夕,日本對殖民地﹝台灣、朝鮮、滿州﹞的統治政策,轉向強調「一視同仁」的同化主義。……因而教育方式特別注重:﹝一﹞以生活教育來改變生活習慣與精神;﹝二﹞像訓練軍人般,嚴格灌輸人民「忠於天皇」的思想。(P.378)
4.日本對台灣的教育重點,自始至終都採取現實短利的做法,只重實學,培養忠心守法的國民,而避免開啟殖民地人民思想,所以禁止台灣子弟學習政治學、法律學、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這與經濟殖民政策「盡量開發」正好相反。(P.382)
5.日本學者喜安幸夫也批評:總督府在對台灣人的教育政策上,根本就是一種愚民政策而已,其目的不過是再培養一些技術勞動者,推行日本語以皇民化。(P.383)
6.隨 著台灣經濟發展,受過和文與日本新式教育的地主富豪,以及中產階級,覺悟台灣產生那麼多利潤,人民卻未分享到一點好處,於是結合一批日本、大陸留過學的知 識份子,而紛紛起來抗議殖民步平等待遇。因為他們不只接觸中國文化,也接觸到當時世界思潮「民族自覺論」、社會主義理論,思想已經開拓。(P.384)
7.台灣知識份子的抗日民族運動,可分為兩大派,一派以林獻堂為首,走議會路線。另一派是以蔣渭水為首,走政治社會運動路線。(P.384)
8.0年代起,在台灣推動「產米增殖計劃」。台灣就在甘蔗糖業和蓬萊米生產上,扮演了日本「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農業殖民地角色。(P.385)
9.一九一八年來,石中農事試驗場場長終於研究出一種革命性栽培方法,將黏性較高的日本稻種,成功地在全台栽種。這種米後來被命名為「蓬萊米」,意即蓬萊先島所產之米。(P.386)
10.      香蕉是第三種重要的輸出品。(P.386)
11.      自一九二0年起花了十一年時間,以及五千四百多萬日圓,興建了亞洲最大水利灌溉工程----嘉南大圳。(P.386)

林獻堂啟蒙新學
連雅堂為台灣修史
蔣渭水‧台灣診斷書
1.康寧祥:在我所認識的台灣近八十年來的政治人物中,要找一位像蔣渭水這樣具有活力、有熱誠、有魅力,推行的政治運動又那麼有組織、有方法、有感染力的政治家,我想只有他一位,再找不出第二人了。(P.394)
請大家來照照鏡子---------------------------------------------------胡適
1.第一個大問題是怎樣造成一副最經濟的交通系統。……第二個大問題是怎樣利用機器來減除人的痛苦,增加人的生產能力,提高人的幸福。……第三個問題,其實只是「公私不分」四個字。(P.400-401)
2.我們翻開「國民政府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員會報告書」,竟同看《官場現形記》一樣,處處都是怪現狀。(P.402)
3.這種急需的新覺悟就是我們自己要認錯。……第二步便是死心塌地的去學人家。(P.402-404)

【對日抗戰‧擺脫殖民】台灣回家的一天
1.
新生活運動––––從家常便飯做起
附錄
現代化向傳統尋根
如何以資訊為師?
發現東南一段蔚藍色
發現台灣發現我
台灣‧中國‧日本‧世界三百年大事紀
清代彩繪台灣古地圖
前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