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第一部份 卡爾 巴柏/著 莊文瑞、李英明/編譯 桂冠圖書公司


緒論
1.未來依賴我們,而我們並不依賴任何歷史的必然性。(P.4)
2.當我們不再裝作是命運的先知時,我們就有可能成為自己命運的創造者。(P.5)
3.在追溯歷史主義的發展時,我發現歷史預言的危險性,廣佈於我們的知識領袖之間,同時發生了許多作用。(P.5)

第一部  柏拉圖的符咒
1.柏里克里斯:雖然只有少數人能夠創制政策,但是我們大家都能判斷它。(P.11)
2.柏拉圖:最重大的原則是,無論男女,人人都應有領袖。而且任何人都不應放縱自己,隨心所欲地做事;出於熱誠不行,出於兒戲更不行。(P.11)

  宇宙起源和命定的神話
第一章                 歷史主義和命定的神話
1.此理論認為:歷史是由特殊的歷史(或演化)法則所控制,發現這些法則,能使我們預言人的命運。(P.16)
2.他們的歷史預言建立在歷史的解釋上,而以這種解釋來發現歷史發展的法則。(P.18)

第二章                 赫拉克里圖斯
1.第一個提出較顯著歷史主義理論的希臘人是赫西奧(Hesiod)(P.21)
2.赫拉克里圖斯是發現「變」(change)的觀念的哲學家。(P.22)
3.在他看來,世界並不是一座大廈,而是一種廣大的歷程;不是所有事物(things)的總和,而是一切事件、變化或事實(facts)的整體。赫拉克里圖斯哲學的座右銘是:「一切事物都是變動的,沒有事物是靜止的。」(P.23)
4.這種對變動,特別是社會生活中的變動的強調,不僅是赫拉克里圖斯哲學的重要特徵,也是一般歷史主義的特徵。……但在赫拉克里圖斯的哲學中,卻表現出一種較難令人信服的歷史主義的特徵,那就是過分強調變動,且深信有一種固定不變的「命運法則」。(P.25)
5.從他的哲學中又可引出:在一切變動的背後都有一種推動的力量。(P.28)
6.在某種程度上,各時代理論的相似,或許可由社會條件的相似來解釋。在社會遭逢巨大變動的時代,歷史主義的觀念似乎都很容易得勢。(P.30)

第三章                 柏拉圖的理型或理念論
1.我相信,正是這種社會變動,一切事物都在轉變的深切感受,形成柏拉圖哲學的根本動力,……(P.41)
2.(柏拉圖的歷史發展法則):所有的社會變動都是腐化的,衰敗的或退化的。(P.41)
3.在柏拉圖的觀點中鐘這種根本的歷史法則構成了宇宙法則的一部分。(P.41)
4.我們在赫拉克里圖斯的哲學中發現一種傾向,那就是將發展的法則想像為循環的法則;……同樣的,在柏拉圖的某些著作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有所謂「大年」之說,……(P.41)
5.柏拉圖確實相信,透過人甚或「超人」的努力,我們終有「可能」突破命定的歷史傾向,而使衰敗的歷程結束。(P.42)
6.(與赫拉克里圖斯相異的)柏拉圖還認為:歷史命運的法則、衰敗的法則,可以經由人的理性能力所支配的道德抑制來打破。(P.42)
7.無論如何,柏拉圖記相信一般的歷史傾向於腐化,又相信我們可以透過停止一切政治的變革,來阻止政治領域中進一步的腐化。這便是他所追求的目的。(P43)
8.一種絕不妥協且充分發展的歷史主義,很難承認人能夠透過任何努力(即使他已發現了歷史的命運法則)而改變此法則。(P.44)
9.社會工程師將政治學的科學基礎設想為某種類似「社會技術」的東西;反之,歷史主義者則將此基礎解釋為一種研究不變的歷史趨向的科學。(P.46)
10.      歷史主義者主要是由各種社會制度的歷史的觀點來看待社會制度,亦即考察其起源、發展和在現在與未來的重要性。(P.46)
11.      ……社會工程師或技術專家,是理性地把制度當作達成某些目的的方法法作為一位技術專家家他完全從適當性、有效性和單純性等來判斷制度。反之,歷史主義者則企圖發現這些制度的起源與命運,以評估這些制度在歷史發展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P.47)
12.      柏拉圖的政治目的就特別在相當的程度上,依賴他的歷史主義的理論。首先,他的目的在避免赫拉克里圖斯的「變 動」,即社會革命與歷史衰敗中所顯現的變動。其次,他相信,建立一個擺脫歷史發展的普遍趨向的完美國家,就能達到此目的。第三,他相信在遙遠的過去,在歷 史黎明的黃金時代中,能發現他那完美國家的模型或原本;因為如果當時的世界是衰敗的,我們就必須回歸更遙遠的過去去尋求更大的完美。(P.48~P.49)
13.      柏拉圖的理念是事物的原本和起源;是事物的根本、是事物存在的理由、是事物存在所「靠」之固定的、作育的原理。理念是事物之德性、理想與完美。(P.50)
14.      (柏拉圖)他說:「首先有不變的理型,這種不變的理型不是被創造的,而是不朽的,……不能由任何感官看到與知覺到,只能由純粹思想來凝想。」(P.51)
15.      理型論的中心學說之一乃是:每一「類」或每一「種」事物只有一個理型。……「更嚴格地說,相似性不該說成是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而是相似於作為這兩個事物原型的那個更高的事物。」(P.52)
16.      柏拉圖的目的是要發現統治的藝術、政治的皇家知識之祕密。(P.54)
17.      柏拉圖將蘇格拉底探求語詞意義或本質的方法,發展為決定實在(亦即一物的理型或理念)性質的方法。(P.55)
18.      依據我們的分析,理型或理念論,在柏拉圖的哲學中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功能。(1)它是在方法上最重要的發明,因為它能使純粹的科學知識成為可能,甚至使應用倒流變世界的之事成為可能(我們不能直接獲得有關變動世界中的任何知識,所能得到的只是意見)。因此,探討有關變動社會的各種問題以及政治科學的建立,也就成為可能了。(2)它提供了說明變動與衰毀理論所迫切需要的線索,提供了說明生成與退化理論的線索,特別是提供了說明歷史的線索。(3)它在社會的領域內,打開了通往某種社會工程學的途徑;並使「阻止社會變遷的工具」逐漸強化,因為,它教人設計一個「最好的國家」,這個國家極類似國家的理型或理念,因此不會衰敗。(P.56~P.57)
19.      今日的自然科學中,以相當普遍接受了「方法學的唯名論」。然而,社會科學的種種問題,卻大部分仍用「本質論」的方法來處理。我任唯為這就是社會科學問題之所以會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P.59)

  柏拉圖的描述社會學
第四章                 變動與靜止
1.(亞里士多德)他將柏拉圖的理論闡述為:「事物因分受理型而產生,因喪失理型而衰敗。」(P.85)
2.在(法律篇)的前部份,柏拉圖將他的變動理論總述如下:除了惡事物的變動之外,一切變動都是加諸事物之最嚴重的危險。(P.86)
3.簡言之,柏拉圖所主張的是:變動是罪惡的,靜止是神聖的。(P.86)
4.柏拉圖顯然將這種最好的、古老的政治等同於當時存在的國家──斯巴達和克里特的多利安憲政,……(P.90)
5.柏拉圖較大的功勞是他對專制、特別是過度到專制的轉變的描述;……柏拉圖說,從民主民主至的轉變轉是很容易由群眾領袖作到,因為群眾領袖知道如何利用民主國家貧富之間的階級敵對,並成功的建立自己的保鏢或私人武力。(P.94)
6.柏拉圖分析政治發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找出一切歷史變遷的推動力。……這些探討的結果使柏拉圖發現了下述的社會學法則:那就是:內部的分裂,是一切政治革命的推動力。但是,柏拉圖對這項基本法則還有更進一步的說明。他堅持,只有在統治階級之中的內部叛亂,才能削弱、進而推翻期統治。(P.96
7.柏拉圖的最好的國家,是建立在尊森嚴的階級差異上。這種國家是世襲階級制度的國家。這種國家中,為了解決避免階級戰爭的問題,不是訴諸消滅階級,而是給統治者一種不可抗拒的優越性。(P.98
8.在柏拉圖的最好國家中一定有奴隸,對待奴隸並非殘忍而只是輕視。(P.99
9.因為只有統治階級才擁有政治權力,包括管理如牛羊的人民的權力,以防止人民變成危險份子;因此,維持國家的整個問題,就化約為維持統治階級內部統一的問題了。如何維持統治階級的統一呢?答案是要透過訓練和其他心理上的影響,此外還要削減各種可能導致分裂的經濟利益。(P.99~P.100
10.     避 免富有和避免貧窮是一樣的重要;兩者對統一都有危險:貧窮迫使人民鋌而走險來滿足他們的需要;而大部分的變動又都產生於富裕,因為財富的累積使人有資本從 事冒險。只有在一個既無大匱乏,也無大財富的共產主義系統中,才能把經濟利益減至最小限度,並保障統治階級的統一。(P.100
11.     共產主義雖是一重要的條件,卻不是一充分條件。……來自統治階級之外的外在壓力亦為結合其成員為一體的必要條件。而強化並加深統治階級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鴻溝,便能獲致這種壓力。(P.100~P.101
12.     我深信個人的優越性,無論是種族的、理知的、道德的或教育的優越性,無論是種族的、理知的、道德的或教育的優越性,均不可作為在政治上享有特權的依據,即使這種優越性可以確知,也不能如此。……就算種族優越是一項既成的事實,也不可為優越的人創立特別的政治權利,反倒是可以為他們創立特殊的道德責任。(P.101)
13.     首先我們必須注意,柏拉圖是在重建一過去的城邦,雖然此成保的某些特徵在現存的一些城邦(如斯巴達)中尚有跡可尋;其次,他是著眼於從城邦的穩定性之條件,來重建其城邦,並且他只在統治階級自身內,特別是統治階級的統一和力量中,尋求城邦穩定的保證。(P.102)
14.     養育和教育並不是空洞的象徵,而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以及保障其統治穩定性的必要條件。(P.104)
15.     柏拉圖並不依靠階級間力量的均衡,因為那會造成不穩定的後果。以被統治者的敵對力量,來控制主人階級的專橫權力及其殘酷性,那是不可以的,因為主人階級的優越性是不容置疑的。唯一被允許控制主人階級的,是主人階級的自我控制。(P.105)
16.     柏拉圖的教育目的,……純粹是一政治上的目的,使統治者的性格中有一種溫和與殘忍混合的元素,以穩定國家。(P.105)
17.     決定心靈教育的政治原理(即維持國家的穩定性),同時也是決定體魄教育的政治原理。這種教育的目標完全式斯巴達式的目標。(P.107)
18.     他認為現存的國家,是不變的理型或理念之衰敗的摹本。他試圖重建國家的理型或理念,或至少描述一種儘可能與國家裡型相似的社會。(P.108)
19.     統治階級的分裂以及急於從事經濟事務,是一切社會變動的原因。(P.109)

第五章                 自然與約定
1.就自然法則的意義來說,此法則是描述一種嚴格的、不變的規律,這個法則若確是在自然界中成立,則該法則便是一真的陳述,若不在自然界中成立,則為一假的陳述。(P.144)
2.(規範法則)並不描述事實,而是對我們的行為所下的指導。規範法則當它有被違反的可能時,方有意義可言;若不能被違犯的話,那就是多餘且沒有意義的。(P.145)
3.通常我們之所以能觀察到一個有意義的規範法則,是由於我們看到了人所作的控制──看到了某些決定和行動──。通常也是由於決定而引進一些制裁──以懲罰或禁制那些破壞法律的人。(P.145)
4.我們可以說「素樸的一元論」是「封閉社會」的特徵。……「批判的二元論」是「開放社會」的特徵。(P.147)
5.巫術式的部落主義的瓦解,密切與下列事實有關,亦即了解到:各個部落中,各有不同的禁忌,而禁忌是由人設定和強制執行的,只要能逃避別人的制裁,就可以打破禁忌,而不會遭到不愉快的回擊。然後看到有些規則可以由人改變變更加速了這一點的了解。(P.148)
6.「批 判的二元論」只認為規範和規範的法則,能由人作成且可由人改變,特別是由一種約定或決定,來遵守它們或改變它們,因此人們對它們就有一種道德上的責任;或 許不是對那些他尚未思考就已存在的規範負責,而是對那些他發現他有能力加入自己的意見,所以他還可以忍受的規範負責。規範法則是由人作成的,意即只有人對 它負責,神或自然是不對它負責的。如果我們發現某些規範法則應該反對,我們就應該儘量來改進它們。(P.149)
7.不論我們考慮的是何種事實,也不管它是可變的或是不可變的,我們都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決定,……不過,一旦事實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無論是由於我們所知的既存的自然法則無能為力,或由於其他理由使希望改變它的人類覺得太困難──則任何要改變它的決定,都是不切實際的……(P.151)
8.「批判二元論」,也可以稱為「事實」與「決定」的二元論。(P.151)
9.達成一決定,採用一規範或一標準,是一事實。不過被採用的規範或標準,並不是一事實。(P.153)
10.      從陳述事實的語句我們不可能導衍出陳述規範或決定或政策之提議語句,這也就是說從事實是導衍不出規範、決定或提議。(P.153)
11.      道德是由人決定的,但並不意謂它們完全是任意的。(P.154)
12.      從歷史上來說,所有的倫理無疑都是自宗教開始(P.155)
13.      我堅持「決定是由我們自己作成,責任應由我們自己負擔」的觀點,……普羅達哥拉斯就說,自然是不知道人的規範的,是人引進了規範;這是人類最重要的成就。(P.155)
14.      在社會制度中,規範法則與所謂「社會生活中的自然法則」或「社會學的法則」,是密切的交雜在一起……(P.157)
15.      選擇與自然相符做為最高的標準,導致的結果很少有人敢直接面對:不但不是使文化更具自然的形式,反而使人如同禽獸。(P.161)
16.      我相信使他用「自然」(nature)一詞的最重要意義,實際上與其所賦與「本質」(essence)一詞的意義相同。……當柏拉圖這樣使用時,「自然」就幾乎與他的「理型」(Form)或「理念」(Idea)相當……(P.165)
17.      所有柏拉圖所強調具有內在價值的事物,柏拉圖都主張是自然的,而與人為的對立。(P.166)
18.      柏拉圖的「自然」理論,為了解其歷史主義方法之另一途徑。……柏拉圖認為一個事物的本質,就在它的起源;或至少是由起源所決定。……研究歷史不再是為歷史而研究歷史,而是把歷史當作社會科學的真正方法。這便是歷史主義者的方法學。(P.167)
19.      人的社會性的起源在「個人的不完滿性」上。……由於只有國家能夠自足、完滿,以即使必然不完滿的個人為善,因此國家就必須置諸高於各人的位置上。(P.168)
20.      這種觀點引進了國家的有機體論或生物學理論,使國家變成一超級的有機體或巨靈。(P.172)
21.      他認為城邦國家應該維持小的規模;城邦的擴大,以不危害統一為原則。(P.173)
22.      我們可以說,在柏拉圖自然主義中的生物因素,最終就成為他建立歷史主義的最重要部分。因為最初的或最完美的國家的衰亡史,正就是人這種生物的退化史。(P.174)
23.      柏拉圖唯心的歷史主義,最後並不是建立在精神上,而是建立在生物學的基礎上;它是建立在人種的後設生物學上。(P.177)
24.      亞當說:「柏拉圖的數,就是柏拉圖的歷史哲學所賴以建立的基礎。」(P.177)

  柏拉圖的政治方案
第六章                 集權主義的正義
1.柏拉圖的基本要求,可以由下列兩公式中任擇其一個來表示,一是對應於其唯心主義之變動和靜止的理論,二、便是與他的自然主義符合。唯心主義者的公式是:阻止一切政治的變動!….自然主義者的公式….回到自然!(P.209)
2.其主要因素我認為是:
(A)嚴格的階級劃分;
(B) 把國家的命運與統治階級的命運同一;
(C)統治階級要對一些事物獨佔,向軍事與訓練,以及接受教育和攜帶武器的權利等;但要禁止統治階級從是經濟活動,尤其不准賺錢。
(D)統治階級的一切理智活動必須經過檢查;必須不斷的宣傳,使統治階級的想法一致。
(E) 國家必須自足。(P.210)
3.費爾德(Field)「如果我們以為柏拉圖是一位革命性的思想家,我們就完全誤解了柏拉圖」(P.212)
4.柏拉圖作品中那些不像出諸一位人道主義者之口的激烈意見,常被柔化或曲解;這種傾向是從理想國(Republic)一詞的翻譯開始。……譯成「理想國」,毫無疑問的,使人相信柏拉圖不是一位反動者。(P.212~P.213)
5.我想我們大部分人,特別一般看來是人道主義的人士,其所謂的「正義」意謂(a)每個人具有同等的公民責任,即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自由必須有同樣的一些限定;(b)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當然是以下述為條件的,即(c)法律自身都不偏袒個人、團體或階級;(d)公正的司法;(e)國家所能給人民的益處大家都能平等的分享。(P.213)
6.我認為他在(理想國)中將「正義」一詞與「在最好國家中的利益」一語同一。(P.214)
7.每一階級各安其所的原則,簡單且率直的說,就是「統治者治人,工人做工,奴隸終為奴隸,這樣的國家便是正義了」(P.215)
8.          我們所謂的正義是一律平等的對待各個人,而柏拉圖的正義並不是論及個人之間的關係,而是論及國家整體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是建基於階級間的某種關係上。如果國家健全、強大、統一,因而穩定,國家即是正義。(P.215)
9.          人道主義有關正義的理論,有三種主要要求或建議,即(a)真正的平等主義原則,也就是減少「自然的」特權;(b)個人主義的一般原則;(c)國家的職責和目的應該是保護人民的自由之原則。直接與上述三種政治要求或建議相反的,柏拉圖主義也有三種原則,即(a)自然特權的原則;(b)全體主義或集體主義的一般原則;(c)個人的職責和目的在維持與加強國家的穩定之原則。(P.220)
10.      真正的平等主義在要求,國家應公平的對待人民。無論出身、家系、財富,都不可影響行政執法的差異。換句話說,雖然人民可以將某些特權賦予他們所相信的人,但並不承認任何「自然的」特權。(P.221)
11.      柏拉圖以下列語句,總結了他對平等主義的回答:「同等的對待不平等的人,必定產生不平等」;亞里士多德又發展了這一觀點,他說:「平等對待平等的人,不平等對待不平等的人」。這種說法,可以說是標準的反對平等主義:如果人是平等的話,平等也許是好的,但是這是不可能,因為人是不平等的,且不可能使人平等。(P.223)
12.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問題,與平等和不平等的問題有密切的相關。(P.227)
13.      柏拉圖:「部分是為全體而存在,但全體不是為部分而存在……。是因全體而有你,不是因有你而有全體。」(P.228)
14.      柏拉圖的攻擊目標並沒有落在我們個人主義上,倒是落在自我主義上了,這種目標的錯置,柏拉圖和多數的柏氏信徒常予以忽視。(P.229~P.230)
15.      他說:「一切原則中最大的原則是:不論是男是女,不可以沒有領袖。也不可讓人任意作他想作的,不管是出自熱誠或娛樂都是如此。倒是在戰爭及和平時期,人民應密切的注視領袖,忠誠的追隨領袖。即使是最小的事物,也要由領袖指導。例如行住坐臥,吃飯洗濯等都豥如此……。 一句話,領袖應該教導人的心靈,透過長時期的學習使成習慣,勿使人夢想可獨立行動,要使他完全不能獨立行動。這樣下去,所有個人的生命就會完全奉獻給社會 全體。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一種法律能勝過這一法律的,也沒有一種法律能較此法律對戰爭的勝利和戰俘的擄獲有更高的保證效力。同時,在和平時期,以及人 自幼年始,就要教育人養成一種治人和被人治的習慣。生活中不准有任何無政府的跡象存在,即使對不屬人的野獸也應如此。」(P.232)
16.      他說:「我僅以對整個國家來說是最好的來立法……因為我公正的將個人的利益置於較低的價值層面上」柏拉圖所關注的,只是整體的集體;正義對他來說,不是別的,只不過是整體性的組織的穩定、健全與統一。(P.235)
17.      我們看到柏拉圖只承認一種終極的標準,那就是國家利益。……柏拉圖的道德法典是一種嚴格的功利主義;它是集體主義的、或政治上功利主義的法典。國家的利益就是道德的標準。到的不是別的,不過是一種政治的衛生學。(P.237)
18.      但是他的理想,不是上層階級儘可能得剝削勞動階級,而是整個國家的穩定。不過他對限制剝削的理由,也是存功利主義的,就是要穩固統治階級的利益。……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即使這種限制特權階級的剝削傾向,也是極權主義中常見的一種成份。集權主義並不完全是非道德的,它是一種部落的、團體的、封閉社會的道德德不是宣揚個人的自私,而是標榜集體的自私。(P.238~.239)
19.      我要求國家若要限定自由,就必須平等的限定每個人的自由,同時這種限定,不可超過為了達成平等限定自由所需要的限定。(P.240~P.241)
20.      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並不是彼此互相敵對的。相反的,除非受到國家的保護,任何自由就都不可能。(P.242)
21.      個人主義者必須堅持國家的道德(如果有所謂國家道德的話),遠低於一般人民的道德,所以寧可國家的道德由人民控制,而非人民的道德由國家控制。我們所需和所要的是道德化政治,而不是政治化的道德。(P.244)
22.      巴克爾的論點可以分為:(a)歷史中從來每有契約存在過;(b)從歷史上來說,國家並不是依制度建立的;(c)法律並不是約定,而是從傳統、優越權力、或人的本能產生;法律成為典則之前是風俗習慣;(d)法律的力量不在處罰,不在強化它的國家所提供的保護力量,而是在個人準備接受法律的意願,亦即在個人的道德意志中。(P.246)
23.      事實上,「契約」一詞,就意指一種「自由意志」的同意;它指出法律的力量在於個人願意接受和服從法律。(P.246)
24.      保護主義的主要觀念是保護弱者,免遭強者欺凌。這種要求不僅是弱者提出的,強者也常常提出這種要求。說這種要求是自私或不道德的要求,那是不對的。(P.247)
25.      柏拉圖認為階級的特詮釋維持國家的穩定所必需;因此他們構成正義的本質。終極的說,這種主張是建基在一種論證上,即正義為能增益國家之力量、健全和穩定者。這種論證與現代極權主義對正義的界說極相似:對我的國家、階級或黨的力量有助益的,就是對的。(P.252)

第七章                 領導原理
1.柏拉圖:智者治人,愚者治於人。(P.285)
2.我們以一新的問題來代替「 誰該統治」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是:我們如何來建構那些能阻止壞的或無能的統治者做更多傷害的政治制度。(P.286)
3.我認為,每個主權的理論都沒有面對一更為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是否要致力尋求一種制度來控制統治者,使其權力制衡於其它權力。這種「制衡理論」(theory of checks and balance)是值得我們仔細思考的。(P.288)
4.我想我們當然是要致力追求好的政治,但也要為最差的正製作準備,這我想是相當合理的原則。將我們所有的政治努力完全依靠在能獲致一最佳的、最有能力的統治者,這一渺茫的希望上,在我看來,真是瘋狂。(P.289)
5.我心中所想的那理論並不是從多數統治在本質上即為善、為對這種看法出發,而是從專制是惡劣的出發。或更精確的說,它依賴的是決策,或曰政策的抉擇,來避免和抵制專制。(P.291)
6.民主的理論不是建立在多數應該統治的原則上;民主的理論是建立在民主控制的各種充滿平等精神的方法上,……(P.292)
7.為了使民主的制度得以進行,他雖然可以接受大多數人的決定,但透過民主的方法,他可以與大多數人的決定抗爭,為修正大多數人的決定而努力。(P.292)
8.任何長期的政治都得依賴制度。(P.293)
9.柏拉圖的領導原理絕不是一純粹的人治主義,它也涉及到制度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可以說,政治上純粹的人治主義是不可能的。但我們也必須說,純由制度來決定政治問題的制度主義也不可能。(P.293)
10.      民主為政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架構,它使不用暴力改革制度成為可能,也使我們可以透過理性來設計新的制度,修正舊的制度。民主並不能提供理性。民主制度下的人民之智識和道德標準問題,大部分是個人的問題(認為這個問題可以由制度的優生學,以及教育上的控制來解決,我相信是錯誤的;……)(P.294)
11.      民主制度中的制度並不會自我改善。它們的改進問題永遠是要由「人」負責,而非由「制度」來負責。但如果我們要改良制度,就必須先弄明白我們需要改良的是什麼樣的制度。(P.294)
12.      由於柏拉圖把教育和他的領導理論關聯在一起,他已徹底的敗壞、混亂了教育的理論和實務。(P.295)
13.      我相信蘇格拉底的基本教義之一,是他道德上的主智主義(moral intellactualism)。我所了解的是:(1)他將善與智慧同一,認為人的行為不會違反自己較佳的知識,一切道德上的錯誤是由於缺少知識的緣故;(2)他認為道德的優越是可以教導教導而且除了人類普遍具有的認知能力外,並不須假定什麼特殊的道德天賦。(P.295~P.296)
14.      要求制度挑選智識上的領袖,原是不可能的;這不僅危害科學的生活,而且危害理知。(P.305)
15.      阿克頓爵士(Lord Acton)「一切權力都會腐化,絕對的權力造成絕對的腐化。」(P.307)
16.      總結的來說,柏拉圖的政治方案,訴諸制度多過訴諸於人。在領導權的繼承上上他希望藉制度來防止政治的變動。這種控制是透過教育的控制,建立在威權主義的學習觀點上……(P.307)

第八章                 哲學家國王
1.柏拉圖(理想國):「為了城邦的利益,以謊言來欺騙敵人與自己的百姓,是城邦統治者的責任;其它人則不可觸及此一特權。」(P.321~P.322)
2.哲學家國王首要的供能是是成為國家的建立者和法律的創定者。(P.331)柏拉圖的善之理念在其「理型」的階層中,是最高的。(P.332)
3.哲學家國王似乎是部落神職酋長的翻版……(P.334)
4.柏拉圖的哲學教育,有著確定的政治功能。此功能是在統治者身上貼上標籤,並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築起柵欄(時至今日,這種「高級」教育的主要功能仍然存在)(P.335)
5.我們看到哲王的兩種基本功能是相似的:他要複製神聖的原始城邦、要複製神性的原始人類。(P.337)
6.蘇格拉底警告,政治家應提防被自己的權力、優越、智慧沖昏頭腦的危險;他告誡政治家,最重要的事是應知道包括自己在內,每一個人都是脆弱的。(P.345)

第九章                 唯美主義、完美主義與烏托邦主義
1.烏托邦研究途徑可描述如下:凡是合理的行動,一定要有某種目的;而行動的合理程度即反應在其有意的、不斷的追求該目的,並依此目的來決定其方法上。(P.376)
2.有系統地預防不幸、不義與戰爭,會比追求建立某種理想,更受大多數人民贊成與衷心的支持。(P.377)
3.如果我們承認「目的」在實現的過程中會有相當程度的改變,則「先建立一套最終的政治目的,然後才朝這目的前進」的方法就徒勞無益了。(P.380)
4.如果理想非常遙遠,就很難說採取的步驟是朝向理想或遠離理想。(P.380)
5.我 對烏托邦工程學所作的批判,旨在勸告人們,不要將社會當作一個整體的重建,也就是說,我們的經驗有限,而社會生活範圍的變動又極為廣大,實際的後果是不可 逆料的。烏托邦工程學主張,雖然我們並沒有事實方面的知識可擔保其野心勃勃德要求一定會成功,我們還是要對整個社會作合理的計劃。我們不可能有這種知識, 因為在這種設計方面,我們並沒有足夠的實際經驗,而關於事實的知識,是必須奠基於經驗的。龐大的社會工程所必須的社會學知識,截至目前尚付闕如。(P.381)
6.科學方法的全部祕密,就是隨時準備從錯誤中學習;而烏托邦計畫或歷史主義的預言則離此遠矣。(P.383)
7.大型或大規模的方法,只有在我們先用細部方法獲得大量細節經驗之後,才能使用,且即使如此,也只能用在這些經驗的範圍內。(P.383)
8.我相信,這種全面性改造,這種柏拉圖和馬克斯都有的極端激進主義,是跟他們的唯美主義結合在一起的……(P.385)
9.這個世界在任何重建期間,都必定會繼續發生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一點一滴的改革這個世界的各種制度,直到我們有更多社會工程學方面的經驗為止的簡單理由。(P.388)
10.      對一切事物,我們都只能透過嘗試錯誤、透過犯錯與改進來學習;絕不能依賴靈感,雖然靈感若能得到經驗的印證會有很大的價值。因此,認定全面重建這個社會世界,馬上就可有一個可以運作的體系,是一種不合理的觀點。(P.389)

  柏拉圖的時代背景
第十章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1.柏拉圖對「幸福」的處理,正跟他處理「正義」一樣;特別是基於同樣的信念,認為社會「天生」就有許多階級或階層的劃分。(P.410)
2.根據集體性的部落傳統,制度之下絕不容有個人的職責。(P.414)
3.個人的決定可能導致禁忌改變,甚至使某些政治法律改變得不再成其為禁忌了。最大的差別就在能否對這些事務加以合理的反省。(P.414)
4.一個問題的特性就在於問題可付諸合理的討論。(P.414)
5.我們可以將不可思議的、部落的、集體主義的社會稱作「封閉的社會」,而把個人有個人決定的社會,稱作「開放的社會」。(P.412)
6.大部分企圖將有機體理論應用到我們社會上的,原來都是以一種隱密的宣傳方式,要我們返回到部落主義的社會。(P.416)
7.我們現代的開放社會之運作,大體上係透過抽象的關係,如交易或合作等途徑來進行。(P.417)
8.階級之間的緊張問題是封閉社會瓦解時最先出現的。(P.419)
9.封閉社會瓦解的最大力量,也許是海上交通和商業的發展。與其他部落的密切接觸觸容易破壞部落制度的必要感;同時,貿易、商業的創造精神,是個人能自我肯定其創造力和獨立性的形式之一。(P.420)
10.      斯巴達的政策原則如下:(1)維護一成不變的部落主義:禁絕一切可能危及及僵化的部落禁忌的外來影響。(2)反人道主義:特別要禁絕任何平等的、民主的和個人的意識型態。(3)經濟上自給自足:貿易獨立。(4)反普遍主義,堅持特殊主義:在部落和部落之間,維持差異,不容劣等的部落混雜期間。(5)唯我獨尊:支配和奴役鄰邦。(6)不求過於膨大:「城邦的成長但求不損及主權的統一」,特別是不可冒險引入普遍主義。(P.426)
11.      德謨克里圖斯說:「我們應該避免犯錯,不是出自於恐懼,而是出自於一種『什麼才是正當』的感受……。道德最重要的基礎是建立在尊重他人。(P.430)
12.      柏里克里斯:雖然只有少數人參與創設政策,但每個人都能對政策作判斷。我們不認為討論是政治行動中的障礙,而是使行動得體的不可或缺的先行準備。(P.431)
13.      將人置於人的興趣中心之哲學,是在普羅達哥拉斯時才開始的。同時,相信生命中沒有什麼事比別的「個人」還重要,從而要求自重與彼此尊重的信念,則似乎是由蘇格拉底開始。(P.436)
14.      巴勒圖(Pareto):要利用人的情緒,不要浪費精力作無謂的努力去摧毀它們。(P.448)
15.      雖然柏拉圖的社會病理診斷極為優越,然其自身的發展卻證明了他所推介的處方,比之於他所企圖打擊的罪惡還要壞。防止政治的變動並不足以治療病症和帶來幸福。(P.450)
16.      我們絕不可能再回到自然的和諧狀態;如果要走回頭,我們就必須徹地走回去,那就是回到野獸的是藉。(P.4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